除日
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
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余。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已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岁月在此刻与旧年告别。人们捡拾柴火以准备新年的火光,贴上新年的春联。柳树感受到了春风的到来,花朵仿佛是残余的小雪。忽然收到了一双鲤鱼,它们说是在冰冻的河水上游过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腊月:农历十二月,“腊”有干燥之意。
2.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 流年:时光荏苒,指一年又一年过去。
4. 除:除去,这里指旧的一年结束。
5. 拾樵:捡拾柴火。
6. 供岁火:准备过年时燃火的柴火。
7. 帖牖:将字纸贴在窗户上,或指写春联。
8. 春书:春天里的书信,此处指新年里的寄语。
9. 柳觉东风至:柳树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10. 小雪余:小雪节气刚过,残留的雪花。
11. 双鲤:古代信使的美称,这里指新年问候的书信。
12. 上冰鱼:一种生活在冰块上的鱼类,这里象征寒冷季节。
去完善
赏析
《除日》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诗人度过除夕的场景和心情。首联“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点明了时节和诗的主题。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未来,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两联,“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生动展现了节日里的生活细节,诸如准备柴火、贴春联等,反映出民俗风情和生活场景。随后,“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余”,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观察,诗人巧妙地将季节交替的氛围融入到诗句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景象。而结尾处“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则描绘了与友人的偶遇和对美好事物的分享,传递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日》是唐代诗人张子容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一年里,张子容正值中年,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仍然坚持着对诗歌的热爱。
在这个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张子容正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