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

标题包含
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
原夏南归寂照庵,潜移性海入华严。从来野寺门风拙,频与西堂受小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是北宋中期的重臣之一。 文彦博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夏天回到南边的寂静寺庙,逐渐改变性格,进入华美的境地。这间古老的寺庙一直以来风格简朴,常常在西边的讲堂里进行简短的禅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顺师:送别僧人顺师。 2. 积庆院:位于中国湖南省的一处古刹,有悠久的历史。 3. 寂照庵:位于中国四川省的一座庙宇。 4. 结夏:佛教术语,指在夏季三个月期间(即四月至七月)的禁足苦行。 5. 文彦博: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6. 野寺:荒凉的寺庙。 7. 西堂:西方净土的象征,这里指顺师前往的地方。 8. 小参:佛家语,指听讲佛法。
去完善
赏析
文彦博的这首《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以其深远的寓意和精炼的语言展现出了诗人对于佛学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中“原夏南归寂照庵”一句描绘了顺师即将去往寂静照庵进行禅修的场景。接下来的“潜移性海入华严”则巧妙地表达了顺师将要投身于佛法研究的意境,同时也揭示了佛家修行的重要性。“从来野寺门风拙,频与西堂受小参”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对于修行环境的豁达态度,同时也暗示了禅师们即使身处简陋的环境,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积累。整首诗语言优美、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学的独特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文彦博(1006-1097),北宋政治家、诗人,官至太尉,被封为潞国公。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但推测应在他的政治生涯晚期。 在文彦博的政治生涯中,他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历任多地行政长官,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然而在他的晚年,由于政坛的动荡和宦海的沉浮,他对世事逐渐产生出超脱的心态,这也是他在这段时间内诗歌创作的主要主题。 在文彦博所处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自太祖赵匡胤开始,经过太宗、真宗、仁宗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北宋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被誉为“太平盛世”。然而到了神宗、哲宗时期,官僚腐败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内外交困,北宋的国力逐渐衰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彦博的这首《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表现出对佛法的崇敬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以禅意为旨,强调出家人要心怀寂静,摒弃尘世纷扰,以实现心灵的解脱。这也反映了文彦博在晚年对自己人生际遇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表达了他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心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