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楚泽荃蘅尽化蓬,自须高谢脱池笼。
从知鸠鸟真无赖,犹使瑶台关有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楚地的湖泊和岸边的植物都已经变成了尘土,这需要从池塘里走出来感谢那些使自己获得自由的人。这也让我们知道,那些强占别人东西的无赖们,也会让美好的事物被关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楚泽":指的是楚国所在的湖泽地区,泛指楚国疆域内的水域,这里可以理解为南方的水乡。
2. "荃蘅":是两种水草的名称,荃指水葱,蘅指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它们的消亡来比喻环境的恶化。
3. "化蓬":意为变成了杂草。这里形容原本的水生植物变成了陆地的杂草,即环境发生了改变。
4. "自须高谢脱池笼":这句表达的是作者想要摆脱困住他的困境,"高谢"有辞别之意,"池笼"喻指池塘边的狭窄之地,也可暗指朝廷小圈子或生活环境。
5. "从知鸠鸟真无赖":"鸠鸟"是指布谷鸟,其叫声类似"婆婆", 故又名"婆娑"。这句是说即使有像鸠鸟这样无赖的生物存在,也应淡然处之。
6. "犹使瑶台关有娀":"瑶台"本是天上的宫殿,"有娀"是指天上有娀氏之国,为帝喾妃,传说生下商始祖契。这句说的是天地间总有贤德之人存在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诗一首》,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文彦博。诗中通过对“楚泽荃蘅尽化蓬”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挣脱世俗羁绊,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通过“从知鸠鸟真无赖,犹使瑶台关有娀”两句,诗人讽刺了那些无谓的争斗和虚伪,表现出自己的清高和超脱。整首诗寓意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文彦博从政多年,历任宰相、枢密使等重要职务,对北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阶段。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受到重视,诗歌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文彦博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诗歌作品深受时人喜爱,被誉为“才子”。
在创作这首《诗一首》时,文彦博可能已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经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后来又重新得到皇帝的赏识,官至尚书令。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文彦博以自然景物为象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他以月亮和流水为例,描绘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表达了个人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与坚韧。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具有普遍性,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