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仪待制惠黄石枕
得时应在谷城山,蒸栗温姿照席间。
助我漱流高卧意,曲肱从此不晞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丰收的季节里来到谷城山,蒸煮的栗子散发着温和的光芒照亮了宴席。这景象助力了我洗去尘世纷扰、退隐山林的意愿,让我心情舒畅,不再忧虑生活的苦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谢公仪:指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2. 待制:官职名,南北朝时期,学士担任待诏之职者称待制。
3. 黄石:黄石头,这里指枕头材料。
4. 谷城山:古邑名,位于今湖北省谷城县西南的谷城山。
5. 蒸栗温姿:比喻黄石头枕的质感温暖如栗子般蒸热。
6. 漱流:洗濯溪流,此处比喻超脱尘俗,乐于清贫的隐逸生活。
7. 曲肱:弯曲手臂,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8. 晞颜:晒干脸色,表示忧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文彦博的这首《谢公仪待制惠黄石枕》,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然的田园生活画卷。首先,诗人在首句“得时应在谷城山”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借用了谷城的意象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对黄石枕的珍视。接下来的“蒸栗温姿照席间”则形象地描绘了黄石枕的温暖质感,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温暖的画卷之中。在“助我漱流高卧意”一句中,诗人表达了黄石枕对自己隐逸生活的支持,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追求。最后,“曲肱从此不晞颜”则寓意着有了黄石枕的陪伴,他能够在风雨变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文彦博在晚年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谢公仪待制惠黄石枕》,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和感慨。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70年前后,此时正值北宋王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首诗歌的创作年代,文彦博已经步入晚年,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历任四朝宰相,两次担任枢密使,多次出任地方官员,政绩显赫。然而,晚年的文彦博却陷入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看到了北宋王朝的繁荣背后隐藏着的危机,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在这一时期,文彦博的生活环境和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心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一时期的文彦博,虽然已经年迈,但他的心中依然燃烧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崇高的情怀,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浓烈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