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骑着马,沐浴在西风中,感叹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离开家乡后,锄头渐渐进入了柳绿花红的乡村。远处可见宫殿的双阙犹如腾飞的龙凤,而宫门却空空如也,没有鸳鸯翱翔的羽翼。再也无人吹着笛子靠近宫墙,只有碧绿的青苔和花朵。
上天的相助,百姓的情怀,都是国家之幸;天厌弃敌虏,人们远离道德沦丧。抓住这个时机,一举成功,同时达到顶峰。我虽有治理国家的才智,却无法亲自参与平定战乱的政策制定。只愿能在看得见和平与繁荣的世界中游历,感受春天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注释:
1. 缓辔西风:形容缓慢地驾着马儿走在西风之中。
2. 三宿:指多次停留。这里指长时间的旅程。
3. 迟迟行客:指在外流浪的游子。
4. 桑梓:古代人们在家宅旁种植的桑树和梓树,后用“桑梓”指代故乡。
5. 锄耰:农具,这里代指乡村生活。
6. 柳坊花陌:泛指繁华的街道。
7. 双阙:古代皇宫大门两侧的高大楼阁,这里象征皇宫。
8. 九门:古代京城有九座城门,这里指整个京城。
9. 鸳鸾翼:比喻皇帝的翅膀,这里表示皇帝已经离开京城。
10. 擫笛:吹奏竹笛。
11. 天相汉:上苍保佑汉朝。
12. 民怀国:人民怀念国家。
13. 天厌虏:上苍厌恶侵略者。
14. 臣离德:大臣背离道德。
15. 建瓴一举:如同从屋顶倾倒瓶水一样容易,形容轻而易举的事情。
16. 鳌极:传说中大海中的巨龟,象征国家的根基。
17. 老子:作者自指。
18. 经世术:治理国家的办法。
19. 平戎策:平定敌人的策略。
20. 升平:太平盛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满江红》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离开京城时的所见所思。开头以“缓辔西风”开篇,既表现了秋天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离别的心情。接着,作者通过“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下片则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他坚信“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最后,作者以“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史达祖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75年9月21日,正值南宋时期。当时的南宋社会,虽在赵构、秦桧等人的操控下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安定,但实际上已经山河破碎,危机四伏。
史达祖在这首词的创作时期,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皇帝赵构的侍从,亲眼目睹了皇帝的奢侈荒淫和权臣秦桧的专权误国。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忧虑,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因此,他在出京时,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篇。
此外,史达祖所处的时代,正值金兵侵略南宋之时,中原大片土地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赵构、秦桧等人却一味求和,向金朝屈膝称臣,使得南宋的国势日渐衰颓。这一历史背景使得史达祖更加痛心疾首,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