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报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的石头险峻,台阶陡峭,走在拂过松树和竹林的小路上,露水打湿了衣服。远处的水面上烟雾弥漫,两只鸥鸟落下,阳光照在高树林中,一只野鸡飞过。大片的麦子还没有收割,田间的花坛显得有些晚,小蚕还躺在桑叶上休息。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牛羊陆续回家,我骑马在树林间漫步,欣赏着月光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山石巉巉": "巉巉"形容山峰险峻峭立的样子。
2. "磴道": 意思是石头台阶路。"磴"是石头台阶的意思,这里借指山路。
3. "拂松穿竹": 指的是在松树和竹子之间穿行。"拂"意为掠过、轻轻擦过,"穿"就是穿过。
4. "露沾衣": 露水打湿了衣裳。"沾"有湿润、沾染之意。
5. "烟开远水双鸥落": 烟雾散去,远处的江水边落下一对鸥鸟。"烟开"即烟雾散开,"远水"是远方的江水的意思。"鸥"是一种水鸟。
6. "日照高林一雉飞": 太阳照在高处的树林,一只野鸡飞起。"雉"即为野鸡。
7. "大麦未收": 大麦还没有收割。大麦是一种农作物。
8. "治圃晚": "治圃"是耕种菜地的意思,这里是说种晚蔬菜。"圃"是菜园子。
9. "小蚕犹卧": 小蚕还在睡眠中。这里用来形容桑叶还未采摘完。"蚕"是昆虫,以桑叶为食。
10. "斫桑稀": 砍伐的桑叶很少。"斫"是砍伐的意思。
11. "暮烟已合牛羊下": 傍晚时烟雾弥漫,牛羊开始下山回家。"暮烟"指的是黄昏时的烟雾。
12. "信马林间步月归": 骑马随意地在树林间漫步,欣赏月亮慢慢升起。"信马"是指让马随意行走,这里表示无目的地闲逛。"步月"是指在月光下漫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早晴至报恩山寺》描绘了诗人在早晴时分游览报恩山寺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山石的描绘,表现出道路的崎岖和艰险;同时,通过拂松穿竹的动态场景,展现出山林的幽静与生机勃勃。烟开远水的画面,衬托出环境的静谧与开阔,双鸥落在水上,使画面生动活泼;而日照高林的描写,则体现出阳光的明亮与温暖。接着,诗人描述了大麦未收和小蚕犹卧的场景,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和谐。最后,暮烟已合、牛羊下的景象,呈现出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安详,信马林间、步月归的画面,则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田园生活的亲切感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晴至报恩山寺》是北宋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时间则无从考证。
在文同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各种官职,如翰林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等。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谪。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文同可能正在担任某个地方官员,闲暇时来到报恩山寺游览,领略山寺的宁静与美好。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文化也十分兴盛。报恩山寺作为当时的著名寺庙,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文同在此地创作了这首描绘山寺风光的诗篇,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