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倚下第作此唁之
将军百战摧骄虏,向来射石如射虎。
分封不得一丸土,晚岁功名成梦语。
古来志士穷者多,唾壶击碎奈命何。
平生道力轻群魔,巨舰岂肯摇微波。
大千与我俱幻尔,是中无处容悲喜。
西方仙人不可诋,破除忧患正须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领征战无数摧毁敌军,曾以射石与射虎相比。
疆土未曾分封到一块土地,晚年功成名就如梦话。
自古以来贫穷的志向之士众多,用唾壶击碎感叹命运奈何。
凭我生平的力量战胜群邪,巨大的船舰怎能随意动摇。
天地万物与我皆虚幻而已,这当中无法安放悲喜之情。
西方的仙人无可挑剔,化解忧虑正好需要这种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将军:这里指汉朝名将李广,他以勇敢善战著称,箭术尤为高超,能射穿石虎。这里的“射石”就源自他的故事,形容其技艺的高超。
2. 摧骄虏:摧毁骄傲的敌人。“虏”在这里是对敌人的贬称。
3. 射虎:指射中石虎,比喻射箭技术非常高超。
4. 分封:古代君主将土地分给诸侯或功臣作为封地。这里指李广未能得到任何封地。
5. 晚岁:晚年。
6. 道力:佛教用语,指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和力量。这里借指胸怀大志、坚定信念的人。
7. 群魔:指各种困难和挫折。
8. 微波:指微不足道的困难。
9. 大千: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世界。这里用来象征广阔的人生历程。
10. 中:内心。
11. 西方仙人:指佛教中的佛菩萨等神明。
12. 破除:消除,化解。
13. 忧患:忧虑和祸患。
去完善
赏析
《张周倚下第作此唁之》是一首描绘壮志难酬的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表达出对有志之士未得重用的悲哀和无奈。同时,诗人以佛家的智慧看待世事无常,强调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首联用古代英勇的将军形象比喻张周倚虽历经百战却未获功名的命运。诗人以此凸显出张周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现实困境。“摧骄虏”表明其具备消灭敌人的实力,而“射石如射虎”则展现出他的勇敢和力量。然而他并未得到应得的封赏,反而是“晚岁功名成梦语”,一切都化为泡影。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出自古以来贫贱者众多的事实。诗人借助“志士穷者多”这句谚语,揭示出很多有才华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用唾壶击碎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此处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对有志之士的同情。
颈联描述了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平生道力轻群魔”是诗人对自己的肯定,意味着他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然而“巨舰岂肯摇微波”却又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助感,暗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力量往往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大千与我俱幻尔,是中无处容悲喜”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佛学色彩。诗人通过阐述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思想,引导读者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他提醒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现实的名利得失,要学会在心灵深处寻求安宁与慰藉。
尾联以西方仙人这一形象作为衬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豁达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勇士能够破除忧患,用智慧和勇气去化解生活中的困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周倚下第作此唁之》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此时南宋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科举制度已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诗人李流谦在这一年因科考未中而感慨颇深,故而写下这首诗以慰藉友人张周倚的落榜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李流谦身处科举仕途,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及第。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挫折,不禁对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他对友人的同情与安慰也显得尤为真挚。当时,科举制度的逐渐腐化使得许多士子投身科考却难有作为,这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此时期,李流谦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张周倚,两人常常一起切磋诗文、探讨人生。然而,张周倚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失利,使得两位诗人在共同的理想道路上遭受重创。面对友人的困境,李流谦心生共鸣,创作了这首五言诗,以此传达对友人的慰藉与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