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标题包含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李峤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唐高宗调露年间(679年-680年),李峤登进士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水在夜的雨声中开阔,乘舟的人们在新绿的江水中前行。 太阳初升,雾气渐渐散去,露出远方的青山。微风吹过,晚上的波浪逐渐平静下来。 岸边的花朵和河中的树木在水面上映出明亮的光影,候鸟们划过沙滩,纷乱地飞向各自的目的地。 远望千里,被旅程羁绊的目光充满哀伤;歌声响起,因思乡而生的忧愁不断翻涌。
去完善
释义
1. 大江:这里指长江。 2. 开:打开,此处意为停止。 3. 宿雨:隔夜的雨。 4. 征棹:远行的船。 5. 春流:春天的水流。 6. 雾卷:雾气散开。 7. 晴山:晴朗的天空下的山峰。 8. 风恬:和风平息。 9. 晚浪:傍晚的波浪。 10. 收:消退。 11. 岸花:岸边的鲜花。 12. 明水树:照亮水面上的树木。 13. 川鸟:河流上的鸟类。 14. 乱沙洲:纷乱地栖息在沙洲上。 15. 羁眺:寄寓他乡的眺望。 16. 伤:感叹。 17.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18. 劳歌:旅人疲劳时的歌声。 19. 四愁: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诗人抒发了四种愁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霁江面的美景与作者身处其中的感慨。诗人以江景为引,通过对“宿雨”、“春流”、“雾卷晴山”、“风恬晚浪”的描绘,展现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诗人用“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进一步丰富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中。 然而,虽然景色优美,但诗人却在其中感受到了羁旅之苦。"羁眺伤千里"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因思念家乡而倍感孤寂的心情;"劳歌动四愁"则意味着诗人借歌声宣泄心中的忧郁,使得孤独之感更加深沉。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美丽的风景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抒情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高宗时期(650-683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李峤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任宰相,但因权力斗争而被贬谪。在流放期间,李峤体验了民间的疾苦,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高宗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的财富之地。然而,江南地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社会矛盾和问题。李峤通过对江南初霁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羁旅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综上所述,《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的创作背景是唐高宗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李峤本人在此时期的人生际遇和社会观察。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李峤的创作,使他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