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题兴善寺崔律师院孤松
为此疎名路,频来访远松。
孤标宜雪后,每见忆山中。
静影生幽藓,寒声入迥空。
何年植兹地,晓夕动清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此句中“疎名”指的是对名声的追求淡薄,“路”指人生道路。
2. “远松”指在遥远的山林之中的松树。
3. “孤标”指的是孤松独特的风姿。
4. “宜雪后”表示适宜在雪后天晴的时候欣赏。
5. “山中”指的是远离尘世的山林。
6. “静影”指的是松树的倒影,“生幽藓”表示倒影落在长满青苔的地面。
7. “寒声”指的是寒风掠过松树的声响,“入迥空”表示声音穿透空旷的天空。
8. “何年植兹地”表示不知道什么时候,松树被种植在这里。
9. “晓夕”指的是从早到晚,“动清风”表示松树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清新宜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作者寻访兴善寺崔律师院的孤松,展现了诗人对孤松的钟爱和赞美之情。首联以“为此疏名路”起句,强调为了欣赏这株孤松,诗人多次拜访。颔联通过“宜雪后”和“忆山中”,表达了对孤松顽强生命力和独立精神的感慨。颈联中,“静影生幽藓”和“寒声入迥空”形象地描绘了孤松的宁静和高洁的形象。尾联则通过询问孤松种植的时间,表达对它常年屹立不倒的精神风貌的敬佩。整首诗借孤松表达诗人追求坚韧、独立的人格品质,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格美的独特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当时的唐朝社会动荡不安,宦官权势日盛,政治斗争激烈。刘得仁身为士族出身,尽管才华横溢,但因家族式微,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然而刘得仁并未放弃,仍坚持攻读诗书、游历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的真谛。
某年冬季,刘得仁来到位于京城的兴善寺,邂逅了寺内的崔律师,并为之独到的才学所折服。当他看到寺院内那株坚韧不屈的孤松时,感慨万分,于是挥毫写下这首诗篇。通过赞美冬日中的孤松,抒发了自己虽身处困境却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品格。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坚强品格的追求,也是对同病相怜的崔律师的支持与鼓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