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宋子华通判长沙

标题包含
送宋子华通判长沙
骚人故悲秋,九辨播三楚。 宋公旧题壁,文采照潭府。 千载得君侯,遥遥接华绪。 还当初秋天,又进湖湘艣。 当家多胜事,此役可兼取。 江山日日新,似若相劳苦。 木脱献群峰,云生失前浦。 况持别乘权,光华动徒旅。 元戎下分庭,百吏群趋庑。 后车载仁风,习习被南土。 预知潢池盗,无复惊桴皷。 政当劝卖剑,不必禁挟弩。 岭头镜面平,论赏骈圭组。 临分一杯酒,不为离愁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吕祖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骚人:诗人;九辨:指《九章·悲回风》,作者屈原创作于楚国地区,通过描述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悲痛之情;播:传播,广泛流传;三楚:泛指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包括湖南、湖北一带;宋公:这里指宋子华;题壁:在墙壁上题诗;文采:才华、才情;潭府:常用来尊称对方的家;得君侯:得到您的关注;初秋天:刚开始进入秋天的时节;湖湘艣:湖南地区的船;胜事:好事、趣事;兼取:同时取得;日日新:每天都不一样;相劳苦:相互辛劳;木脱:树木凋落;献群峰:呈现给众山峰;云生失前浦:云朵飘来遮挡了前面的河流;别乘权:官员外出巡视时所乘的车马;光华:光彩照人;徒旅:徒步旅行的人;元戎:元帅;分庭:分开庭院;百吏:众多的官吏;群趋庑:一起前往偏房;后车载仁风:后面的车辆满载着仁爱的风气;被南土:覆盖到南方的土地;潢池盗: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无复惊桴皷:不再因有战争而惊慌;卖剑:放下武器;挟弩:带着弓箭;岭头:山岭顶部;镜面平:水面平静如镜;论赏:谈论欣赏;骈圭组:指官员们聚在一起商议政务;临分:分别的时候;不为离愁举:不是因为离别的忧伤而举杯。
去完善
赏析
《送宋子华通判长沙》是宋代诗人吕祖谦的作品。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宋子华通判长沙的场景和气氛,表达了作者对他政治才能的赞美和对未来治理湖湘的美好期望。 首联“骚人故悲秋,九辨播三楚”,借用了古代诗人屈原的形象和情感,以表达宋子华通判长沙的情景。这里的“悲秋”并非实指秋天的悲伤,而是借古人之杯,浇今日之块垒,暗示宋子华在政治舞台上的忧虑与不安。 颔联“宋公旧题壁,文采照潭府”,则是对宋子华的赞美,称赞他的才情如同明亮的阳光照亮了黑暗的潭府。 接下来的颈联和颔联,“千载得君侯,遥遥接华绪”和“还当初秋天,又进湖湘艣”,描述了宋子华此次去湖湘上任的时间、地点和他将要承担的重任。 接着的四句“当家多胜事,此役可兼取。江山日日新,似若相劳苦”,表达了作者对宋子华未来治理湖湘的期待和信任。 紧接着的“木脱献群峰,云生失前浦。况持别乘权,光华动徒旅。元戎下分庭,百吏群趋庑”,则是描绘了宋子华到任后的场景和气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的四句“预知潢池盗,无复惊桴皷。政当劝卖剑,不必禁挟弩。岭头镜面平,论赏骈圭组。临分一杯酒,不为离愁举”,则是作者对宋子华治理湖湘的建议和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宋子华通判长沙》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吕祖谦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此时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在这期间,吕祖谦在政治上颇为活跃,历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职,但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党争,逐渐产生了退隐的想法。 宋孝宗在位时,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国力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反而因党争激烈,导致政治黑暗。吕祖谦身处其中,深感忧虑。而在此背景下,他与友人宋子华的分别,更使他感慨万千。因此,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