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董相
砥柱东南海一方,春雷隐隐震豺狼。彩旗猎日开晴雪,画戟森香照晓霜。西土山河如虎踞,南淮风景入鹰杨。棣华满眼春光好,尽带钧天雨露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篇诗的意思是:在东南沿海的砥柱之地,春天的雷声隐约震撼着远方的豺狼。彩色的大旗在阳光下飘扬,犹如晴天下的雪花。兵器林立,显得威严壮观。西边壮丽的江山像猛虎踞伏,南边的江淮风景如同雄鹰展翅。到处都是繁花似锦的春光,充满了天地间的恩泽和雨露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砥柱:指坚定稳固的山岳或大厦的栋梁,这里比喻国家的重要位置。
2. 春雷:春天时雷声响起,喻指新的时代开始或者政策的变化。
3. 彩旗:彩色旗帜,象征繁华景象。
4. 画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常用于宫廷卫戍和仪仗,象征着威严庄重。
5. 西土:指西部地区。
6. 南淮:泛指南方的淮河流域。
7. 棣华:即棠棣之花,这里代表美好的景色。
8. 钧天:神话中的天之中央,这里代指朝廷。
9. 雨露香:指皇帝的恩泽如同雨露一样滋润万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董相的诗歌。首先,作者用“砥柱东南海一方”来形容董相的地位和作用,暗示他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作者通过“春雷隐隐震豺狼”来表达董相对敌人的震慑力,他像春天的雷声一样,让敌人闻风丧胆。然后,作者描述了董相的军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画戟上的晓霜一样醒目,表明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同时,“西土山河如虎踞,南淮风景入鹰扬”这两句则表达了对董相才能和勇气的赞美,他就像老虎一样威猛,又像雄鹰一样勇猛。最后,作者以“棣华满眼春光好,尽带钧天雨露香”作结,赞美了董相治理下的国家繁荣昌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表达了作者对董相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董相》是南宋诗人郭昂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左右。郭昂(生卒年不详),字叔固,号秋堂,又号小梅溪人,福建福州人,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他曾任朝散大夫、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后因政治原因被贬官至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任通判。这首诗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国南侵的威胁之中,宋金关系紧张。在政治层面上,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郭昂作为一个文人官员,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贤能,励精图治,振兴国家的心声。
《呈董相》一诗以梅花为喻,表达了对董槐(时任丞相)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赞美梅花的品质,希望董槐能以梅花的品格为榜样,为国家选拔人才,治理好国家。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