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九万户
三楚人惊挠击频,两淮形势壮分屯。秋风鼓角悲蛇阵,落日旌旗拥戟门。谈麈夜摇山月白,剑光晴照海涛浑。与谁共挽银河水,一洗中原战血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篇诗歌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场景。以下是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三楚地区的人们频繁受到战争的困扰,两淮地区的形势令人担忧。秋风吹过,战争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悲伤;夕阳下,士兵们扛着武器列队前进。夜晚,人们在谈论战争时,手中的扇子在山间月光的映照下摇曳生姿;白天,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照亮了大海的波涛。谁能和我一起用天河之水,洗净这片土地上因战争留下的痕迹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楚:古地区名。指战国时的楚国故地,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约相当于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及江苏南部等地。
2. 挠击频:形容战争频繁。挠击,抗争。
3. 两淮:指淮河上下游地区,这里主要指江苏、安徽等地。
4. 壮分屯:在战略要地设置军队驻扎。壮,使动用法,意为加强、壮大;分屯,分散驻扎。
5. 秋风鼓角:秋天的风声中夹杂着鼓声和号角声。比喻战争的气氛。
6. 悲蛇阵:形容战场上的惨烈景象。
7. 落日旌旗:夕阳下的战旗。
8. 拥戟门:拥,聚集;戟门,古代宫殿门前以戟为饰的通道。这里借指军事重地的城门。
9. 谈麈:麈是一种鹿类动物,其尾毛可制成拂尘。这里借指儒将风度。
10. 山月白:形容月光映照下山脉的景色。
11. 剑光晴照海涛浑:晴天里的剑光照耀在海浪上,显得非常鲜明。
12. 与谁共挽银河水:表达希望找到能共同治理国家的英才。
13. 一洗中原战血痕:洗去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痕迹。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郭昂对于战乱和家国情怀的忧虑及呼唤英勇之士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决心。诗人以“三楚人惊挠击频”描绘出频繁发生的战争让百姓惊慌不安,而“两淮形势壮分屯”则表达了战略要地淮河地区戒备森严,军队分驻各地。 “秋风鼓角悲蛇阵,落日旌旗拥戟门”形象地展现了士兵们在萧瑟的秋风中敲响战鼓,高唱战歌,以及在夕阳下驻守军门,阵容壮观的场景。“谈麈夜摇山月白,剑光晴照海涛浑”则以山月照耀下的军事会议以及晴空碧海中的光芒闪耀的宝剑为象征,传达了士人阶层的豪情壮志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最后两句“与谁共挽银河水,一洗中原战血痕”,表达出诗人的焦虑:在漫天的战火和血流成河的惨状面前,谁能共同挽起银河之水,洗净战争带来的血迹呢?这是一种对英雄勇士的期盼和呼唤,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才子郭昂因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闻名于世。此时正值朱元璋开创大明盛世之际,江山社稷百废待兴。然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官场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士子报国无门,心中充满愤懑。
郭昂作为当时的一位才子,怀揣着忧国忧民之心,却未能获得朝廷重用。他游历四方,结交名士,试图寻找济世之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结识了张九万户,两人相谈甚欢,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相识的过程中,郭昂了解到张九万户虽身处高位,但心系百姓,关心国家大事,为民谋福祉。这让郭昂深感欣慰,于是挥笔写下《寄张九万户》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