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丞相吕成公挽歌诗辞五首 其四
名与功髙大,身为世重轻。
初传都督令,已慑敌人情。
门谢三千客,胸包十万兵。
圣王分陜意,叹息失长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名字和功绩非常高尚,作为世界的重要人物备受关注。最初传来都督命令时,就已经震慑了敌人士气。门下拜谢的三千宾客,胸怀中拥有十万雄兵。圣明的君王分封陕州,却只能叹息失去了长城般的贤能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名与功高":指吕成公的声名和功绩非常高大。
2. "身为世重轻":指吕成公在世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3. "都督令":古代的一种军事指挥权,这里表示吕成公交给了统帅军队的任务。
4. "已慑敌人情":指吕成公在战场上展现了震慑敌人的气势和能力。
5. "门谢三千客":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诸侯宾从,莫之能摄"的典故,意为门下的宾客众多。
6. "胸包十万兵":形容吕成公胸怀宽广,具有雄才大略。
7. "圣王分陜意":"陜"字同"陕",此句喻指皇帝的治国之略及对大臣的信任与期望。
8. "叹息失长城":借秦朝失去长城象征国家失去了坚实的屏障,这里表达对吕成公去世的痛惜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故丞相吕成公的赞美和悼念,表达了诗人对其卓越才能、崇高地位和巨大贡献的敬仰之情。
首联以“名与功高”和“身为世重”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吕成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他对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颔联则以吕成公担任都督时的出色表现为切入点,突显出他临危受命、震慑敌人的英勇形象。
颈联则进一步描述了吕成公作为军事统帅的气度恢宏,用人得法,显示出他的雄才大略。
尾联借“圣王分陜意,叹息失长城”表达了对吕成公逝世的惋惜,以及对国家失去这位栋梁之才的痛惜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充分展示了吕成公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故人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故丞相吕成公挽歌诗辞五首 其四》,作者是宋代诗人綦崇礼。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37年,正值宋朝南渡后的时期,政治、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一年里,作者綦崇礼年仅40岁,他曾在地方任职,以廉政清明而闻名。
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而北方的金国势力不断威胁着宋的领土完整。吕成公作为南宋前期的丞相,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他励精图治,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吕成公被排挤陷害,最终含冤而死。
綦崇礼听闻这个消息后,深感痛惜,于是写下了这五首悼念吕成公的挽歌。在这首诗中,綦崇礼表达了对吕成公正直廉洁的品质和治国之才的赞扬,同时也对他在政治斗争中无辜被害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