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春
去岁相违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无涯。
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分离时留下的遗憾已经无法计算,如今再次相逢的喜悦却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在这充满生机的春天里,繁花似锦的美景仿佛都汇集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去完善
释义
1. 去岁:去年。
2. 相违:分离;别离。
3. 恨已赊:恨意已经拖延很久。
4. 今年:今年。
5. 相遇:互相遇见。
6. 无涯:没有边际。
7. 红情绿意:指花朵繁茂,色彩斑斓的景象。
8. 知多少:多少。
9. 泾川: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一条河流。这里代指诗人所在地或他正在描述的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烈喜爱和深沉的离别之情。首句“去岁相违恨已赊”就揭示了离别的遗憾,紧接着“今年相遇喜无涯”则描绘出与春天重逢的喜悦。诗人以“红情绿意知多少”来赞美春天的艳丽色彩和生机勃勃的生机,而最后一句“尽入泾川万树花”则将这种美好扩大至整个大自然的美景中。整首诗情绪饱满,语言优美,既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又抒发了深厚的惜别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约春》是北宋诗人文同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4年,正值宋朝真宗年间。此时文同生活困顿,常常寄情山水以宣泄胸中的抑郁之情。他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通过诗画的形式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感。
当时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逐渐稳定下来,随着农业的恢复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艺术等方面也逐渐繁荣。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文同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和画家,也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开始用诗歌和绘画记录下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此外,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士大夫阶层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这也促使文同更加深入地研究自然、观察生活,力求在诗歌创作上有所突破。因此,在《约春》一诗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春天的美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