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陵城
淮楚年年一番秋,西风惯识古谯楼。
金汤城壁休清野,玉帐英雄未白头。
霜草万家人冷落,冻云千叠雁绸缪。
中原目即难修整,且对屯兵说近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淮楚之地,秋天每年都会如期到来,萧瑟的秋风也熟悉了古老的谯楼。坚固的城市城墙使得敌人无法轻易侵入,然而英勇的将领们却已经满头白发。千里无垠的草原上,家家户户显得格外冷清;天空中层层叠叠的浓重寒云,似乎让人更加感受到了大地的冰冷。看着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实在难以修复整治。不如暂时抛开这些忧虑,与那些屯兵共同讨论当前的困境。
去完善
释义
1. 淮楚:泛指淮河和楚国之地,即长江中下游地区。
2. 西风:秋风。
3. 古谯楼:古代城楼上用以望远的高台,这里指代古城楼。
4. 金汤:坚固的防御工事。
5. 玉帐:主将的军帐。
6. 霜草:被霜打过的草。
7. 冻云:寒冷天空中的云层。
8. 千叠:形容云层厚重。
9. 雁绸缪:大雁盘旋飞翔。
10.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11. 目即:眼前所见。
12. 屯兵:驻扎军队的士兵。
去完善
赏析
《登海陵城》宋伯仁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淮楚之地在秋天的景象,通过西风、古谯楼等元素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金汤城壁、玉帐英雄等,暗示了当时战乱的背景。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中原局势的忧虑,以及对战争的无奈和忧愁。这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海陵城》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对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感叹国事衰颓,忧国忧民,纷纷通过诗歌抒发感慨。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浙江湖州人,是一位富有才情的文人墨客。他一生历仕数朝,宦途多舛,曾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尚书左仆射等职。在南宋末年,面对国家的危机,宋伯仁深感责任重大,却无力回天。因此,他的诗作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登海陵城》一诗描绘了海陵城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诗句中的“海陵城外白杨树”和“青楼连亘海气黄”等意象,既展现了海陵城的地理风貌,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对于自己无能为力挽救国家命运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