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宴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人们常常赞颂广西的壮美河山,如今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带着书本和宝剑,走过漫长的路程;春日里,我在端门拜见君王。
在当今这个盛世,选拔人才首先看重他们的实际才干,我们这些书生要报效祖国,怎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呢?
看看朝廷的考试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关于民生国计的思考和建议。
去完善
释义
《鹿鸣宴》:鹿鸣宴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宴会,起源于唐代。鹿鸣宴上,新科进士们会一起朗读《诗经·鹿鸣》,以示尊重儒家传统。
注释:
1. 八桂:指广西。因广西自古出产肉桂,所以有“八桂”之称。
2. 南州:指南方地区,这里可能指湖南一带。
3. 书剑:书籍和宝剑,代表文治武功。
4. 春日端门拜冕旒:春日,指科举考试后;端门,皇宫的正门;冕旒,古代皇帝的帽子,这里代指皇帝。这句意思是新科进士在考试后会受到皇帝的接见。
5. 圣世:对皇帝的尊称,表示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6. 实用:实际应用,这里指真正有才能的人。
7. 儒生报国岂身谋:儒生,读书人;报国,为国家做出贡献;身谋,个人的打算。这句意思是读书人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得失。
8. 廷策三千字:廷策,朝廷的选拔考试;三千字,这里指考试成绩优秀。
9. 畎亩忧:畎亩,田地;忧,忧虑。这句意思是这些优秀的士人应该关心国家的事情,关注民生问题。
去完善
赏析
《鹿鸣宴》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一首描绘科举及第、报效国家的诗作。全诗共有八句,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以描绘景色开篇,赞美了昔日八桂之地山川之美,今日南方之地的文化繁荣。作者用“秋风”和“春日”分别代表科举及第的时节和时间,寓含自己怀抱着报国的决心与信念。接下来的两句是对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肯定,强调实用性,寓意儒生们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己任,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两句诗人借描述朝廷考试的三千字文字,表达了他平时就关心农田事务的忧虑。整体来说,这是一首鼓励儒生关注国家发展,积极投入国家建设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鹿鸣宴》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中晚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国家局势较为动荡。
张栻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才华横溢而著称。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一帆风顺。在任地方官期间,他曾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臣,遭到排挤和贬谪。尽管处境艰难,张栻始终坚守节操,关心民生,深得百姓敬重。
在《鹿鸣宴》的创作背景下,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当时的科举制度、士人阶层的地位以及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是当时选拔文人士子的重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者被称为进士。而“鹿鸣宴”则是新科进士及第后举行的庆祝宴会,以示对他们才学与成就的肯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