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思乡之客空凝嚬,天边欲尽未尽春。
独攀江树深不语,芳草落花愁杀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思念故乡的人独自忧伤,天空中的春天尚未结束。
独自一人沿着江边默默前行,看着芳草和落花的忧愁让人心疼。
去完善
释义
思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凝嚬:即“颦眉”,形容忧愁的样子。
天边:指遥远的地方。
欲尽未尽春:指春天快要结束,但还未完全结束的情景。
独攀:独自攀登。
江树:江边的大树。
深不语:指在内心深处不愿说话。
芳草:指绿草。
落花:指凋谢的花朵。
愁杀人:指极度忧伤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思乡之客”为主角,开篇便描绘出游子在外、心系家乡的愁绪。首句的“空凝嚬”表现出这种思念却无法倾诉的无奈。第二句则以“天边欲尽未尽春”作为背景,春日的阳光与春风,固然象征着生机勃发,却更显出旅人内心的孤独。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巧妙地将人物心境与周围的自然景象融合:独自攀折江边繁茂的树枝,却不发一语;而凋零的芳草和落地的繁花,更增强了游子的哀伤之情。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歌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晚》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感慨之情。李群玉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之间。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繁荣,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春晚》这段时间里,李群玉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成功。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创作诗歌,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还有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社会制度相对完善,人民生活安定。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贵族阶层逐渐腐化,官僚腐败现象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李群玉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如《春晚》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既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又隐含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