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寺石堂
白波四面照楼台,日夜潮声绕寺回。
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浪如波,映射四周的建筑与亭台,日夜不息的水声在寺庙周围环绕。那繁茂的红莲花瓣盛开之时,仿佛有哪位龙女曾经在此献上宝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波:波浪翻滚时,泡沫在水面形成的白色花纹。这里指波涛汹涌的海浪。
2. 照楼台:照耀着海边的楼阁和亭台。
3. 日夜潮声:指海潮涨落的声响昼夜不息。
4. 绕寺回:形容海潮的声响环绕着金山寺回荡。
5. 千叶红莲:指生长在金山寺附近的千叶红莲池中的莲花。
6. 高会:盛大的聚会。
7. 几曾:何曾,表示未曾发生过的事情。
8. 龙女献珠: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女向佛祖献珠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白波四面照楼台”起句,描绘了金山寺周边的壮阔江景。白波荡漾,波光粼粼,映衬着周围的楼台和寺庙,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接下来的“日夜潮声绕寺回”则用声音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震撼,将读者带入到那日夜不息的海潮声中,感受着海浪与寺庙的对话。
接着的“千叶红莲高会处”把焦点从海景移至金山寺内的景象,“千叶红莲”比喻繁盛的景象,展现出寺内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活动场所。而末句的“几曾龙女献珠来”则把诗意引入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意境,暗示了金山寺的神秘氛围。
整首诗从视觉、听觉、心理等多个层面,展现了金山寺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诗人李群玉创作了这首《题金山寺石堂》。这个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政治斗争也愈发激烈。
李群玉生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年轻时便以诗歌闻名乡里。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家庭变故,他曾一度陷入困境,尝尽了人间冷暖。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特殊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金山寺作为当时著名的禅宗寺庙,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禅悟道、题诗作画。李群玉在此地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