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诸葛寿之

标题包含
挽诸葛寿之
命矣三年病,在乎百岁期。 尸饔犹有母,传业更无儿。 便作平生尽,空多国士知。 增光在金友,人得记埚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命运注定要在三年内忍受病痛的折磨,而生命的预期却有一百年之久。 尽管已死去,但仍有母亲在世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而我这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却再也找不到传人。 这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只留下了知遇之恩的国士。 那些金子般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荣光,世人也因此记住了我们的友谊。
去完善
释义
1. 挽:追悼亡者。 2. 诸葛寿之:生平未详,从诗题可知为诸葛亮后代。 3. 命矣:命运啊,感叹生命无常。 4. 三年病:指诸葛寿之因病去世。 5. 在乎百岁期:意指本应在百年寿限的人却因疾病而早逝。 6. 尸饔:指代人烹饪,这里指为母亲准备餐食。 7. 传业:传授学业或技艺。 8. 便作平生尽:指一生结束。 9. 国士:国家中杰出的人才,这里指懂得诸葛寿之才华的人。 10. 增光在金友:金友即金石之交,指珍贵的朋友,这里指出诸葛寿之的朋友们会因他而感到荣耀。 11. 人得记埚篪:埚是锅的意思,篪是一种古代乐器,与锅相配可见诸葛亮以“厨艺”闻名,人们会因此记住他。
去完善
赏析
《挽诸葛寿之》孙应时赏析: 这首诗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诸葛亮寿之的哀悼之情。首联以“命矣三年病”起笔,描述了诸葛寿之在短短三年的生命中所遭遇的病痛折磨,体现了生命无常的痛苦现实。接下来的“在乎百岁期”则是对人生理想寿命的期许,表达出诗人对寿之早逝的遗憾与惋惜。 颔联“尸饔犹有母,传业更无儿”,揭示了诸葛寿之在离世之际仍无法侍奉母亲、传承家业的无奈,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短暂的悲哀。这一联的语言简练而深刻,令人痛心。 颈联“便作平生尽,空多国士知”,则以极为内敛的方式概括了诸葛寿之的一生。他的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使得许多国士为之扼腕叹息,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尾联“增光在金友,人得记埚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诸葛寿之的肯定和赞誉。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世人,人们会铭记他的才华和成就,就像铭记那些珍贵的瓷器一样。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将生命的痛苦与尊严、短暂与永恒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诸葛寿之》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蒙古帝国侵略下岌岌可危。作为诗人,孙应时目睹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深感忧虑和悲痛。他一生奔波,努力呼吁挽救国家的危机。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反而遭受排挤和打击。这使得孙应时的心情愈发沉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在这种背景下,孙应时创作了这首《挽诸葛寿之》,以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寓含着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诗中描绘了故友诸葛寿之的才德、品行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抒发对亡友的痛惜之情。同时,通过对诸葛寿之的赞美,也表现出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渴望出现更多有才德之士,为国家尽忠效命,力挽狂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