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梁漕江归

标题包含
送梁漕江归
皎皎从来世不容,平平未足与言功。 介言西事何妨谪,洵著权书竟是忠。 只为边民忧自北,卷将吾道载而东。 分明自有天知己,趣檄和看骑火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皎洁之人总是无法得到世界的认可,平凡之人在这个世界里也无法体现出他们的功劳。 有时候因为谈论一些西方的事情而被贬谪,实际上阐明权力、书写真实也是忠诚的表现。 只因为关心北方边境民众的忧虑,我们的道义才会因此卷起,向东发展。 自然有其深知自己道理的天地,看到快速传递的檄文和火红的马队,心里的热情更加高涨。
去完善
释义
【皎皎】清白正直的样子。【世不容】世间不容纳,指受人排挤。【平平】普通,寻常。【未足与言功】不足以谈论功劳。【介言西事】间接提及西边的事。这里代指受贬谪之事。【何妨谪】何妨当作是受到贬谪。【洵著权书】确实因为书写了权宜之计的书。【竟】竟然。【是忠】是忠诚的表现。【边民忧自北】边境人民的忧虑来自于北方的侵扰。【卷将吾道载而东】将我的道理记录下来并传播到东方。【分明自有天知己】显然有天知我明。【趣檄】急忙发檄文。【和看】看着。【骑火红】形容骑马扬鞭的姿态。
去完善
赏析
《送梁漕江归》吴泳赏析: 首联“皎皎从来世不容,平平未足与言功。”诗人以月亮作喻,表达了梁漕江的高洁品质与卓越才能。虽然他在世俗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但他的才华和智慧是无法否认的。 颔联“介言西事何妨谪,洵著权书竟是忠。”这两句诗揭示了梁漕江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的原因。尽管他的意见在当时并未被采纳,但他忠诚的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却始终如一。 颈联“只为边民忧自北,卷将吾道载而东。”这一联表现了梁漕江的忧虑和决心。他关心边境民众的疾苦,希望能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传遍东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尾联“分明自有天知己,趣檄和看骑火红。”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梁漕江未来的期许。即使在世俗中备受冷落,但他的才华和品德终究会得到上天的赏识。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看到梁漕江骑马走在烽火映红的边疆,充满信心地继续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梁漕江归》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具体年份难以确定。此时正值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吴泳作为南宋文人,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渴望为国家效力,但在当时朝政昏庸的环境下,他的抱负难以实现。因此,在这首诗歌中,他借送别梁漕江之际,抒发自己对国家和人生的感慨。 在国家时局艰难的时刻,吴泳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古诗的情感基调。诗中的“春风吹帽不成归”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无奈与悲哀。而“老我忧民泪满衣”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总之,《送梁漕江归》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既有国家局势的动荡,也有个人命运的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志士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