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青龙禅阁
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
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前的前山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因为暮色已渐渐浓重。太阳已经转向了北方的地平线,月亮也来到了西方的海边。风吹动着寺庙里的铃铛,发出杂乱的声音;霜冻使得树枝变得僵硬,仿佛在提醒着冬日的来临。窗外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千家万户,却显得有些朦胧与迷离。
去完善
释义
《秋宿青龙禅阁》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晚景象的古诗。下面是每句诗的解释:
1. 前山不可望:前方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无法看清。
2. 暮色渐沉规:天边的暮色逐渐加深,太阳即将落山。
3. 日转须弥北:太阳从须弥山北边落下,这里用须弥山象征太阳落下的位置。
4. 蟾来渤海西:月亮升起来,照耀在渤海的西边。
5. 风铃乱僧语:风吹动寺院的铃铛发出响声,掩盖了僧人的诵经声。
6. 霜枿欠猿啼:霜后的树木上栖息着猿猴,它们并未啼鸣。
7. 阁外千家月:从青龙禅阁向外望去,月光照亮了千户人家的房屋。
8. 分明见里迷:月光明明照在眼前,却感觉如入梦境般迷幻。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青龙禅阁,他看到前方山脉已经被暮色笼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这个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
颔联“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是诗人观察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描绘,太阳在北方的须弥山上落下,月亮则从西方的渤海升起,这一联写的是日落的景象,也意味着一天的结束。
颈联“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则是青龙禅阁内部的声音与景象。风声、铃声和僧人的说话声混杂在一起,给人一种纷扰的感觉。而霜打的树木上还挂着寒霜,却看不到猿猴的啼鸣,这表现了秋冬季节万物寂静的特点。
尾联“阁外千家月,分明见里迷”,则在描写楼阁外万家灯火,月色明亮,仿佛可以看见世人的迷茫与渴望。这种对生活的关注和对众生之苦的关怀,体现了诗人的菩萨心肠。
整首诗通过描绘青龙禅阁的景象和声音,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禅宗哲学的领悟以及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宿青龙禅阁》是唐朝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在青龙禅阁夜晚的所见所思。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寂寥、萧瑟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末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时期。此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作为一位敏感的诗坛才子,李洞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他一生清苦,经常出游名山古刹,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游览青龙禅阁时,面对凄美的秋景,他不禁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的诗篇。
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李洞所处的唐朝末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寺庙建筑壮丽,僧侣众多,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寻求佛法的智慧,以求解脱内心的困惑。青龙禅阁便是当时的一处著名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参禅悟道。这种社会风气对李洞的影响尤为深刻,使得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哲理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