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太白隐者

标题包含
寄太白隐者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 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开发以来,这片雪景就已存在,是山峰永恒的春。高高的雪山阻挡了离去的大雁,寒冷的气候让人们在四川却步。栈道与冰柱交相辉映,农夫和樵夫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忘却了两京的繁华。
去完善
释义
1. 寄:这里指寄托感情或想法。 2. 太白隐者:作者笔下的隐士,生活在太白山上。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境内。 3. 开辟已来雪: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太白山上就积雪不化。 4. 为山长欠春:太白山上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5. 高遮辞碛雁:太白山高峻,阻挡了南飞的大雁。碛,即沙漠地带。 6. 寒噤入川人:寒冷的空气中,进入四川的人不禁打了个冷颤。 7. 栈阁交冰柱:山间栈道旁的楼阁上都挂着冰柱。 8. 耕樵隔日轮:山里耕作和砍柴的农夫一天只能见到一次太阳。 9. 两京尘:此处指长安和洛阳两座古都的繁华与喧嚣。
去完善
赏析
《寄太白隐者》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描绘太白山的隐逸诗。首联“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开篇点出太白山自古以来的壮丽景色——连绵不断的雪山,仿佛大山在四季中始终欠缺春天的温暖。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突显太白山的寒冷和荒凉。 颔联“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太白山的巍峨高度以及其带来的严寒之感。这使得飞鸟不敢靠近,行人因寒冷而不敢接近。这里的“辞碛雁”指的是离开大地的候鸟,因为太白山的高耸而避之不及。 颈联“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进一步展现了太白山的恶劣环境。在山上,栈道被冰雪覆盖,如同一根根冰柱挂在山间;耕作和砍柴的百姓一天只能干一次活,因为寒冷和光线不足。这两句勾勒出了山中生活的艰苦与艰辛。 尾联“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表示在这深山之中生活的人们,由于隔绝尘世,远离繁华的城市,他们完全不知道京城的喧嚣与繁华。诗人以此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世俗的厌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太白隐者》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太白山隐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期,李洞生活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他身为进士出身,却一生未能进入官场,而是在民间过着清贫的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李洞对官场的失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大唐盛世已经过去,此时唐朝国势日渐衰弱,统治者昏庸无能,民间疾苦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不少人选择了隐居生活,以求避开世俗纷扰,实现心灵的安宁。因此,李洞创作的这首诗歌,既是对友人隐逸生活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