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移松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移松二首 其二
河出昆仑派九州,屹然砥柱立中流。 苍松若比丘山重,岂但回头费万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谢薖,字子发,号空同先生,南宋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谢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 2. 科举及第:在南宋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河流从昆仑山奔流而出,分为九条支流,坚定地支撑着整个水系的运行。 茂密的松树就像一座座巨大的山峰,其重量之大,岂止是使万头耕牛难以回头。
去完善
释义
《移松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谢薖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本诗描述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与坚定的扎根精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解: 1. 河出昆仑派九州:此句意为河水从高峻的昆仑山奔流而下,分岔成九个支流。这里以河流喻指时光的流逝。昆仑山,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山。 2. 屹然砥柱立中流:屹然,坚定地站立;砥柱,即砥柱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是黄河中的一个岛屿,地势险要,犹如一道屏障。此处比喻松树坚不可摧的形象。 3. 苍松若比丘山重:比丘山,又作“比干山”,地处今江西省贵溪市境内。本句将苍松与比丘山相提并论,形容松树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 4. 岂但回头费万牛:意指想将这株苍松挪动到别处并非易事,可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这句强调了松树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坚定的扎根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谢薖的一首咏物诗,以移栽松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顽强生命力和坚定品质的赞美。 首先,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松树的特性。他以“河出昆仑派九州”开篇,借用河水奔腾不息的意象,表现出松树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紧接着,用“砥柱立中流”来形容松树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品质。这种品质如砥柱般屹立不倒,也如河流中的砥柱中流,寓意着松树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 然后,诗人进一步夸张地描绘了松树的沉重与力量:“苍松若比丘山重,岂但回头费万牛。”诗人用“比丘山重”来比喻松树的重量,把松树形容得比高山还要沉重,即使回头也需要万头牛的力量。这种夸张手法既突出了松树的巨大和沉重,又表现了诗人对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及坚定的品质的赞美。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移松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谢薖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27年左右的北宋末年。 在这一年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但内忧外患不断,北方金国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日益严重。宋徽宗统治时期,他沉迷于书画艺术和道教信仰,朝廷内外政事混乱,民不聊生。这为谢薖的一生及其创作提供了时代背景。 谢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习文,受家庭熏陶,形成了豪放磊落的人格特质。他才华横溢,年轻时便在诗坛崭露头角。然而,由于时局动荡,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在这首诗中,谢薖以移松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他用松树的形象来象征坚韧的品质,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刚毅之志。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谢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