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曾到这个县城,全县百姓都在喊冤。今年县令换上红袍,那是用百姓的鲜血染成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胡城县:古代地名,具体所指已无从考据。
2. 去年:即上一年来过的意思。
3. 县城:指胡城县的县政府所在地。
4. 无口不冤声:意思是全县的老百姓都在喊冤。无口:没有人。
5. 县宰:古代对县官的称呼。
6. 朱绂:古代官员的红色官服,这里代指官职。
7. 生灵:指的是老百姓。
8. 血染成:意思是这个县令的官职是用老百姓的鲜血换来的。

去完善
赏析
《再经胡城县》是一首描绘现实政治、表现人民疾苦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情景,揭示了地方官吏的残暴统治和无辜百姓的悲惨命运。首句“去岁曾经此县城”描述了诗人去年的所见所闻,百姓冤声载道;次句“县民无口不冤声”则更加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的情境,县民的哭声此起彼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第三句“今来县宰加朱绂”则表明了如今这位新任县令依然酷虐如初,以朱绂象征其尊贵的地位。末句“便是生灵血染成”则是犀利地指出,这种残酷的现实是用无数无辜百姓的鲜血铸成的。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展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经胡城县》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95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民生疾苦。杜荀鹤本人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多为反映民间疾苦,关注国家命运。
此时,杜荀鹤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这使得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希望用自己的诗歌揭示人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因此,他在《再经胡城县》中通过对胡城县令的讽刺,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此外,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也十分复杂。晚唐时期,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唐朝政权逐渐衰弱。特别是在黄巢起义爆发后,社会秩序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荀鹤的诗歌更显得弥足珍贵,成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重要文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