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胡通判
胡公家学本中庸,挺挺云来有祖风。
但得年皆余八十,何妨位不至三公。
方期束帛迎申老,忽举空衣葬葛洪。
江左祇今推甲族,庆源衮衮自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挽胡通判》注释如下:
1. 胡公:指胡通判,该诗是为悼念胡通判而作。
2.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主张中庸之道。
3. 云来:指云梦泽地区,位于湖北境内。
4. 三公:古代中央职官,如太师、太傅、太保等。这里指很高的职位。
5. 束帛:丝绸的代称,用以表示礼聘贤能之士。
6. 申老:即申叔时,春秋时期楚国贤者。
7. 空衣:指身无长物,家境贫寒。
8. 葛洪: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9. 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是指南宋都城临安所在地。
10. 甲族:名门望族,地位显赫的家族。
11. 庆源:指家族的渊源和历史。
12. 衮衮:连续不断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挽胡通判》是南宋诗人蔡戡悼念友人胡通判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胡通判的赞美和哀思,表达了对其家学渊源、德操风范和高尚品质的高度赞誉。
首联“胡公家学本中庸,挺挺云来有祖风”,指出胡通判的家学源自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家族传统犹如挺拔的云彩般闪耀着光辉。这里的中庸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为人处事要遵循适度原则,不做极端之事。
颔联“但得年皆余八十,何妨位不至三公”,以“年皆八十”表示寿命很长,是对胡通判长寿的祝愿;“位不至三公”意味着官职并不重要,只要活得长久,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又传达了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颈联“方期束帛迎申老,忽举空衣葬葛洪”,表达了诗人对胡通判骤然离世的悲痛。其中,“申老”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贤人申徒狄,这里用来比喻胡通判的高尚品质;“葛洪”是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这里用来指代胡通判的离世。这两句以申徒狄和葛洪为例,形象地展示了胡通判生前的风采与死后的哀荣。
尾联“江左祇今推甲族,庆源衮衮自无穷”,描绘了胡氏家族在江南地区的显赫地位,以及世代相传的繁荣景象。这里的“甲族”指的是世家望族,“庆源”是指胡氏一脉相传的家风。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胡通判家族的赞誉和对胡通判离世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胡通判》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蔡戡在公元1185年为悼念友人胡通判所作。蔡戡此时期正处于任福建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这一职位。他的友人在一次战事中为国捐躯,他对此非常痛惜,故写下此诗寄托哀思。
在这一历史时期,南宋朝廷由于苟且偷安而偏安江南一隅,但边境依然时常受到外族侵扰。北方中原地区已被金国占领,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然而,与此同时,南宋国内的文人墨客却饱含忧国忧民之情,借诗词抒发壮志,期望收复失地,重振中华雄风。蔡戡作为爱国志士,也曾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因而与胡通判这类英勇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在此背景下,蔡戡通过追忆与胡通判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他离去的悲痛。同时,他还以"当时恨不早从军,击鼓联镳随武帐"的遗憾,抒发了未能与挚友并肩作战、收复失地的深深惋惜。整首诗充满沉痛、激昂和豪放的情感,展现了南宋文人士大夫在国家危亡之际勇于担当、英勇抗敌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