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安书事

标题包含
长安书事
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孤进难时谁肯荐。 主司通处不须论。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滔(840年-911年),字文江,号秋浦,唐朝末年进士,福建福州人。 黄滔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赋。唐懿宗咸通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但因家贫未能赴任。后来,他在江西庐山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年一度的课程有数千字,口诵内心祝愿与引导走出校门。孤立进取时谁能伸出援手推荐。 主考官的理解不需赘述。频繁入秋,耳畔传来边城的雪落声,昨天又听到了岭间树林中的猿猴啼鸣。 如果我有超过十亩的水田,我早就应该回到江村去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课:教授课业。 2. 千言:指大量文章。 3. 口祝心祠:通过言语向神明祈福。 4. 挈(qiè):带领。 5. 孤进:指一个人单独前行,无依无靠。 6. 主司:主管之人,这里指考官。 7. 通处:即普遍存在的地方,这里指官场上。 8. 频秋:多次秋天,这里指秋季。 9. 边城:靠近边境的城市。 10. 岭树猿:岭上的树木和猿猴。 11. 若:假如。 12. 水田:稻田。 13. 过:超过。 14. 十亩:农田面积单位,泛指一大片土地。 15. 江村:江边的小村落。 16. 早应:应该尽早。 17. 归去:回去。 18. 狄江:不详,可能是诗人家乡的河流名称。
去完善
赏析
《长安书事》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长安求取功名的心路历程,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首联“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描绘了诗人年复一年在长安求学、应试的情景。诗句中的“千言”和“口祝心祠”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努力学习和祈求功名的决心。同时,“挈出门”则暗示了诗人离开家乡来到长安的初衷。 颔联“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抒发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的无奈与失落。其中,“孤进难时”反映了诗人面临困境时的孤独感,而“谁肯荐”则暗示了无人举荐的尴尬境地。此外,“主司通处不须论”意味着诗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认为选拔人才应该不拘一格。 颈联“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边城雪景和岭树猿声,营造出一种苍凉、寂寥的氛围,从而衬托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尾联“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则传达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愿望。诗人设想若能拥有十亩水田,便早已回乡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这种想象展示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之,《长安书事》这首诗歌通过对诗人求取功名过程的描绘,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书事》是唐朝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城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具体创作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年),正值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朝局势动荡的时期。 其次,在这段时间内,黄滔的个人际遇。黄滔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科举制度逐渐衰落,士人难以通过科举入仕。黄滔本人也屡试不第,终生未能及第进士,因此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深有感触。此外,他曾在长安居住过一段时间,亲身经历了长安城的繁华与衰败,这使他更加怀念故乡。 最后,关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黄巢起义,使得唐朝统治陷入严重危机。此外,晚唐时期的文学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骈文复兴和新乐府运动等,但这些并未影响到黄滔的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黄滔在长安书事的创作背景中,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生活情景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