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京别同年
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
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可以是这样的:“已经攀爬上了一枝神奇的桂花树,回到了烟雾弥漫的江村海边。尽管遗憾离别仍然有着浓厚的情感,金黄色的槐花和初升的太阳在青色的城门旁相映生辉。”
去完善
释义
1.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2. 攀援:攀登,这里指考取功名。
3. 烟涛:波涛汹涌的样子。
4. 浦口:水边;江河入海的地方。
5. 有意:心里愿意;有某种意图或目的。
6. 槐花:槐树的花。
7. 黄日:阳光照在物体上使人感觉到温暖的光线。
8. 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俗呼为“青门”。
9. 归去:回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登第和离京两个事件为出发点,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离别时的情绪变化。首句“一枝仙桂已攀援”,是诗人对自己成功中举的感慨。诗人把科举比喻成“仙桂”,暗示出自己努力攀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来的“归去烟涛浦口村”,描述了诗人即将离开繁华的京城,回到家乡的场景。这里的“烟涛”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京别同年》是唐代诗人黄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00年,当时黄滔参加科举考试,成功登第后离开京城长安时与同年登科的同伴告别。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黄滔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开始游学四方,追求学问。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然而,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发愤图强,终于在唐昭宗景福二年(900年)的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登第。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唐朝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此时,唐朝已经步入晚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虽然黄滔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举的顶峰,但他也深感国家命运的悲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表达离别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