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夜读离骚

标题包含
和夜读离骚
孤忠烈日与秋霜,千古英魂在水央。 掩卷长吁悲往事,挑灯痛饮坐寒窗。 始终与国当同戚,愤抑沉身亦近狂。 狼跋等诗今可覆,怡然意味最深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希逢,字可久,号西麓,南宋文人。他生于宋孝宗时期,卒于宋理宗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 赵希逢出身世家,他的父亲赵不尤是南宋名臣,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赵希逢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擅长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忠诚如烈日秋霜,英魂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合上书页,不禁为往昔悲凉之事叹息,点燃灯火,独坐在寒冷的窗户前,尽情痛饮。 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压抑的情绪使人心狂。 如今重新审视那些描写困境的诗句,其中的意味更加深远且令人愉悦。
去完善
释义
1. 孤忠烈日与秋霜:"孤忠",指屈原的忠诚之心。"烈日"和"秋霜"借指屈原的品质,即如夏日的阳光热烈,又似秋天的霜降一般坚定。 2. 千古英魂在水央:"水央",水中中央,这里指江中。意为千古英雄之魂在江中永存。 3. 掩卷长吁悲往事:"掩卷",盖住书卷。意为合上书卷不禁长叹,悲痛过去的事情。 4. 挑灯痛饮坐寒窗:"挑灯",点燃油灯。"寒窗",寒冷的窗户,常用来比喻艰苦的环境。形容在艰苦的环境下,忍受寒冷,燃灯痛饮,表现诗人忧虑国事的悲哀。 5. 始终与国当同戚:"同戚",共同感受忧伤。意思是一直和国运息息相关,共同承受忧伤。 6. 愤抑沉身亦近狂:"愤抑",指愤懑压抑的心情。"沉身",沉溺于忧国之情。"近狂",近似疯狂的状态。表示忧愁难解时,心情几近疯狂。 7. 狼跋等诗今可覆:"狼跋",出自《诗经·周颂·狼跋》。"今可覆",现在可以再次翻看。意指现在可以再次审视这些诗篇,发掘其深远的含义。 8. 怡然意味最深长:"怡然",安详愉悦的样子。"深长",深远持久。表达了诗人对于经典诗文深沉且长久的领悟和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赵希逢的这首《和夜读离骚》表达了对于屈原忠诚品质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国忧民之情。首联以“孤忠烈日与秋霜”来形容屈原的忠诚品质,突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意;颔联描绘出诗人面对往事时的悲痛心情;颈联则强调屈原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即使受到压抑也毫不放弃;尾联通过引用《狼跋》这首诗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深远的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夜读离骚》是南宋诗人赵希逢所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繁荣期。 在作这首诗时,赵希逢正处于他人生的成熟阶段。他在青少年时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后来又接触到佛教、道教等思想,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此外,他还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被誉为“江南才子”。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南宋朝廷重视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这种社会风气对赵希逢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洁品质。赵希逢在此诗中以夜读《离骚》为引子,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敬仰和对自身修养的追求。他以高超的文学技巧,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寓言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