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岩桂
嫦娥羞涩隠闺房,曾记当年窃药囊。
奔入月中知几载,却于秋后喷幽房。
枝头遗落兼金屑,坐上浓薰沉水香。
恍惚蟾宫身屡到,似犹相隔一门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嫦娥娇羞躲进闺房,还记得那年的偷药囊。
奔月已有多少年岁,却在秋天又回到幽房。
枝头上散落着金银碎片,坐榻上弥漫着沉香的芬芳。
恍恍惚惚地好似多次来到月宫,却仿佛还隔着一道门墙。
去完善
释义
1. 嫦娥:古代传说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女。
2. 羞涩:害羞腼腆。
3. 闺房:女子居住的内室。
4. 当年:那时候。
5. 窃药囊:指嫦娥偷吃长生不老药的传说。
6. 奔入月中:指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奔到月亮上。
7. 秋后:秋天之后。
8. 喷幽房:形容桂花香气四溢。
9. 枝头:树梢上。
10. 遗落:遗漏散失。
11. 兼金屑:形容桂花的金色花蕊。
12. 坐上:在座位上。
13. 浓薰:浓郁的气味。
14. 沉水香:一种香料。
15. 恍惚:模糊不清。
16. 蟾宫:指月宫。
17. 门墙:门口和围墙,这里指与蟾宫的距离。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嫦娥”作为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想象。首先,“嫦娥羞涩隠闺房”这一句描绘了嫦娥在广寒宫中的生活场景,她过着孤独而羞涩的生活,犹如深闺之中的女子。接下来,“曾记当年窃药囊”则追溯到了嫦娥偷窃灵药的故事。在诗人的笔下,嫦娥不仅成为了一个传说,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奔入月中知几载,却于秋后喷幽房”,这两句揭示了桂花(即岩桂)与嫦娥之间的联系。诗中暗示,嫦娥奔月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在金秋时节,桂花的香气弥漫,仿佛是嫦娥向人间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这种想象奇特而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接下来的“枝头遗落兼金屑,坐上浓薰沉水香”,进一步描述了桂花的形态和香气。桂花的金屑般的花瓣洒落在枝头,散发出浓烈的香气,令人陶醉。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兼金屑”和“浓薰沉水香”,形象地展示了桂花的美丽和芬芳。
最后两句“恍惚蟾宫身屡到,似犹相隔一门墙”,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赞美和对嫦娥的向往。诗人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多次进入广寒宫,与嫦娥近距离接触,但实际上他们之间仍然隔着一道门墙。这种朦胧的感觉,使得全诗充满了神秘的氛围,也突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嫦娥这一象征性人物,将桂花的美丽、香气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希逢的《和岩桂》创作于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赵希逢经历了宦海沉浮,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晚年因厌倦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和岩桂》这首诗中,赵希逢通过对岩桂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高尚情操。岩桂花作为一种坚韧的植物,生长在岩石之间,虽然生长环境艰苦,但它依然顽强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种精神与赵希逢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相契合,他将自己比作岩桂花,表达了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局面,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希逢通过描绘岩桂花,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