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茅亭
独坐茅亭濯晚凉,簷前万影立筼筜。
数声萧琴浑疑雨,细细吹来却有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茅草亭子里享受夜晚的清凉,屋檐前有数万身影在月光下显得修长如竹子。远处传来的几声萧瑟的琴音,听起来像是绵绵细雨,细细吹拂着,却又带着淡淡的花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茅亭:用茅草搭建的亭子,这里指作者休憩的地方。
2. 濯晚凉:在傍晚凉爽的时候乘凉休息。濯,洗、浸染之意。
3. 簷:同檐,指房檐。
4. 万影:形容竹子茂密,影子众多。
5. 立筼筜:形容竹子的生长状态。篔筜,一种大型竹类。
6. 萧琴:形容风声如琴弦声。
7. 浑疑雨:几乎要让人以为是下雨了。浑,完全;疑,怀疑。
8. 细细吹来却有香:形容微风拂过,带来淡淡的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茅亭中独自度过的一个傍晚时光。首句“独坐茅亭濯晚凉”,既点明了诗人独处的情境,又表现出一种孤寂的心境。接下来的“簷前万影立筼筜”一句,则通过对屋檐下的竹林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同时,这里的“萬影”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思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繁复杂。
接下来,诗人通过“数声萧琴浑疑雨”一句,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这里所说的“数声萧琴”指的是竹子的声音,而“疑雨”则表现了这种声音的柔和与低沉,仿佛是细雨落在竹叶上发出的沙沙声。
最后,诗人用“细细吹来却有香”结束全诗,表达了对竹林清香的赞美。这里的“香”不仅指竹子本身的清香,也暗含着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整首诗以景物为主,情感为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茅亭》是南宋诗人赵希逢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历经了北宋的灭亡和金人的入侵,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也相对较为富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离开战乱纷扰的中原,来到江南地区,寻求心灵的慰藉。赵希逢便是其中之一。
赵希逢本是一位忠贞爱国的士人,曾参与抗击金人的斗争。然而,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朝廷的腐败,他逐渐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政治漩涡,隐居于江南水乡。在那里,他与世无争,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如《和茅亭》等。
在这首诗中,赵希逢以茅亭为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以清新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茅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