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寄苕溪故人

标题包含
和寄苕溪故人
抟砂聚散易西东,览镜颜非旧日红。 千里鴈邮成杳杳,百年驹隙去匆匆。 暮云杜忆谪仙子,夜雪王思安道公。 蚕室史迁非有罪,从来文士例多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希逢,字可久,号西麓,南宋文人。他生于宋孝宗时期,卒于宋理宗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 赵希逢出身世家,他的父亲赵不尤是南宋名臣,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赵希逢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擅长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揉砂聚集飘散东西方向,照镜容颜不再是昔日红润。 千里的鸿雁传递消息变得遥远,百年的光阴流逝匆匆忙忙。 傍晚的云彩让人想起杜子美,夜晚的雪花让人怀念王之涣。 司马迁受宫刑并非有罪,历来文人往往命运多舛。
去完善
释义
1. "抟砂聚散":比喻人事的离合,是化用"抟沙弄泥"的成语,意指人的命运犹如沙子聚在一起又马上分开。 2. "西东":指东西方向,这里表示各自分散到不同的地方。 3. "览镜":照镜子,用以喻示观看自己的容颜。 4. "颜非旧日红":形容自己的容颜不如过去那般红润光泽。 5. "千里雁邮":古时候通过鸿雁传书的方式进行远距离通信。这里表示书信往来非常遥远。 6. "成杳杳":表示消息无法传达或者音信全无。 7. "百年驹隙":"驹隙"是指时间的短暂,"百年"则表示漫长的人生。这句话感慨人生的时间过得太快。 8. "夜雪王思安道公":思念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的"安道公"就是唐朝的诗人白居易。 9. "蚕室":汉代宫中有蚕室,后来专指养蚕的房间或场地。这里是借用,借指司马迁因李陵事被汉武帝处以腐刑的遭遇。 10. "非有罪":表示这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罪行而遭受的惩罚。 11. "文士例多穷":意指文人墨客往往都经历过困厄的时期。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抟砂聚散”比喻世事无常,提醒人们面对生活的变化要从容应对。次句的“览镜颜非旧日红”则表达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接下来,“千里雁邮成杳杳,百年驹隙去匆匆”生动描绘出时间和空间的流动,警示我们珍惜当下,不要留下遗憾。 颔联中的“暮云杜忆谪仙子,夜雪王思安道公”,分别引用杜甫的诗句和王之涣的佳话,传达了诗人的怀念之情和对故人的思念。同时,“暮云”与“夜雪”形成对比,使意境更加深远。 末联的“蚕室史迁非有罪,从来文士例多穷”则传达出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即便是司马迁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会遭受磨难;而文人墨客也常遭困境,这是他们的命运。整首诗在展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亦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寄苕溪故人》是南宋诗人赵希逢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此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外患不断。在这种背景下,赵希逢远离繁华的京城临安,来到了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苕溪。苕溪畔风景宜人,绿意盎然,使得诗人触景生情,怀念起昔日故友。 赵希逢本是官僚世家出身,年轻时曾入仕为官,但因不满朝廷腐朽而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他博学多才,对历史、文学、音乐、书画等均有涉猎。在这段时间里,赵希逢在苕溪结交了众多文人雅士,共同探讨学问,抒发感慨。然而岁月流转,许多故友相继离世,使得诗人愈发感慨世事无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