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城
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遥认孤帆何处去,柳塘烟重不分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墙上的鸟儿在花丛中欢快地歌唱,城外的游客沿着河畔悠闲地漫步。
远远望去,不知那孤独的帆船去往何方,柳树池塘里的烟雾浓厚,无法看得清楚。
去完善
释义
1. 城头:指城墙的上部,这里指在城墙上。
2. 啼鸟:鸣叫的鸟。
3. 隔花:隔着花朵。
4. 城外:指城墙的外侧,城市以外的地方。
5. 傍水行:沿着河边行走。
6. 遥认:远远地辨认出。
7. 孤帆:孤单的船帆。
8. 柳塘:种满柳树的池塘。
9. 烟重:烟雾浓密。
10. 不分明:模糊不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郑思肖在这首《春日登城》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所见所感。他巧妙地运用多种意象,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的活动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首先,诗的开篇“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通过城头的啼鸟和城外的游人来展现春日的生机勃勃。诗人以“隔花鸣”来形容啼鸟的叫声,既突出了鸟儿的活泼,又强调了花朵的美丽。而“傍水行”则展现了游人在春水边漫步的情景,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舒适。
接着,诗的第三句“遥认孤帆何处去”,诗人从近处的游人、花鸟转移到远处的江面,通过对“孤帆”的描述,暗示出诗人的思绪已经飘向远方,流露出淡淡的离愁。
最后,“柳塘烟重不分明”作为诗的结尾,诗人以“柳塘”为背景,通过“烟重”来表达春天的雾气弥漫。这种模糊不清的景象,使得远方的孤帆更加难以辨认,也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朦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首诗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象,也有悠然自得的人物活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登城
郑思肖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波平风软东湖水,草色遥连南浦香。
世事无穷心已折,鬓丝添白兴全亡。
愁听乳燕飘还断,直北关山总是乡。
创作背景:
郑思肖(1241-1318)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诗人、画家,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他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官职,但在南宋灭亡后,辞官回乡,不再出仕。这首诗《春日登城》创作于公元1276年左右,当时南宋已接近灭亡,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郑思肖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他曾是南宋的官员,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元军的侵略,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南宋灭亡后,他辞官回乡,不再出仕,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和怀念。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下:
1. 郑思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宋元交替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逐渐统一中国,而南宋则由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等因素逐渐走向衰落。
2. 元军在1276年攻占了南宋的都城临安,迫使南宋皇帝投降。此后,南宋各地陆续被元军攻占,最终在1279年彻底灭亡。
3.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国家的灭亡感到痛心疾首,纷纷投身于抵抗元军侵略的斗争中。然而,也有一些文人选择归隐田园,如郑思肖,通过诗歌和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