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陶使君求梨
昨宵宴罢醉如泥,惟忆张公大谷梨。
白玉花繁曾缀处,黄金色嫩乍成时。
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迟。
今旦中山方酒渴,唯应此物最相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晚宴会结束的时候醉得不省人事,只记得张公的大谷梨了。那梨花像白玉一样繁多曾经挂在枝头,金黄色的果实刚刚成熟。清冷的天气让我清醒得比平时早,花香吸引着我久久不愿离去。今天早晨我在中山酒醒之后口渴难忍,只有这大谷梨最适合我解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陶使君:这首诗是写给陶使君的。陶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陶使君。
2. 大谷梨:产于陕西大谷的一种梨子,果实大而鲜美。
3. 白玉花繁曾缀处:这里的白玉花是指梨花的洁白如玉,繁表示多。曾缀,曾经栽种过。
4. 黄金色嫩乍成时:这句是说刚成熟的梨子呈现出金黄色的鲜嫩状态。
5. 冷侵肺腑:形容梨子的清凉口感。
6. 衣襟:衣服的前襟部分。
7. 中山:即陶使君的住所,这里借指陶使君本人。
8. 酒渴:饮酒后的口渴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陶醉于宴会之后,对于张公大谷梨的深情回忆。诗中通过对梨子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其洁白如玉、金黄可爱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纯净美好的意境。同时,诗人借助于“冷侵肺腑”与“香惹衣襟”的表述,既说明了梨子鲜嫩可口的特点,也传递出了身处其中时的清凉舒爽之感。最后一句“今旦中山方酒渴,唯应此物最相宜”,则表明在酒足饭饱之后,没有什么比这美味的梨子更能满足口渴的需求了。整首诗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铉在五代十国时期,师从文学家韩熙载,是南唐的重要文臣。他的诗风清新雅致,既有唐代的韵味,又有自己的特色。这首诗《赠陶使君求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徐铉作为南唐的重臣,深知百姓的疾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在这首诗中,徐铉以请求陶使君赐予梨子为引子,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他以“求梨”为名,实际上是在呼吁统治者关心民间疾苦,给予百姓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