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友
龙亡大泽蚖蛇出,火炎昆山玉石焚。
百种交前今尽见,一时零落古无闻。
家居海角荔枝坞,书断江南鸿雁群。
记得风前二三月,客亭长短我随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死在大泽中,毒蛇就出来游荡;火在昆山烧起来,连山中的玉石都会燃烧殆尽。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在眼前交汇,突然间又都消失无踪,古代的事情更是无人知道。我家在海角的一个荔枝园里,和江南的朋友通信联系中断。还记得两三月的春风拂面时,我们在客亭相聚的时光,那时我是伴随着你的。
去完善
释义
1. 大泽:这里指的是长江一带的沼泽地,由于诗人在此作诗时所处的地理环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泽”一词在这里取其地理寓意;
2. 蚖蛇:一种毒蛇的名字,在此暗指那些潜在的祸乱者;
3. 火炎昆山:暗指大火烧毁了昆山的玉石,比喻发生了重大的灾难事件;
4. 交前:即交际之前的意思;
5. 海角:本指偏远的沿海地区,这里借指诗人自己的家乡;
6. 荔枝坞:指种植荔枝的地方,这里是诗人的家乡景色之一;
7. 书断:书信断绝的意思;
8. 江南:中国的南部地区;
9. 鸿雁群:这里指代传达消息的人群或者书信往来;
10. 风前:在风中,表示当时的天气状况;
11. 客亭:供旅客休息的小亭子,这里可能指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寓意和浓烈的情感震撼人心。开篇两句“龙亡大泽蚖蛇出,火炎昆山玉石焚”是比喻世事无常,好景不常。作者用龙死亡、大火燃烧的图像来描绘世界的大变革,这些改变往往让人们措手不及,震撼不已。
接下来的“百种交前今尽见,一时零落古无闻”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思想,描述了世间的各种变化和失去。曾经的繁荣和辉煌都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古代的繁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诗人表达了一种时间无法倒转的悲哀。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作者更具体地表达了他的处境。他住在遥远海角的小屋中,虽然与家人亲密无间,却已经失去了与朋友们的联系。然而,他还是记得以前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那时他们一起谈论诗歌,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总结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处世界的巨大变迁和个人生活的无奈现实。虽然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但他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并勇敢面对未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诸友》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慧空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60-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
在北宋年间,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达到解脱。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宗大师,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嵩山、大相国寺等地修行,后在杭州灵隐寺传法。他的禅学思想受到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等禅宗前辈的影响,主张“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许多诗人、文学家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苏轼、黄庭坚等,他们与禅师们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禅宗文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慧空写下了这首《与诸友》。诗中以友情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禅学的理解。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祥和的心灵境界,从而达到对禅的领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释慧空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反映了他与诸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