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橹声

标题包含
闻橹声
屡督篙师趁月明,忽忽灯火过临平。 兼程不敢稽王事,坐听邻舟伊轧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任希夷(1895年-1972年),原名任鸿隽,字叔永,四川富顺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 1. 早年经历:任希夷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于1913年考入北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常常督促船夫抓紧在月明之夜前行,恍恍惚惚间灯光已经划过了临平。因急于完成行程不敢延误国王的事务,只能坐在船上聆听着附近船只的水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督:监督,催促。 2. 篙师:撑船的师傅,这里指船夫。 3. 趁:利用,抓住机会。 4. 月明:月色明亮的时候。 5. 忽忽:急速,匆忙。 6. 灯火:灯光,这里代指夜晚。 7. 过:经过,走过。 8. 临平: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9. 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行路。 10. 不敢:表示不敢拖延或耽误的意思。 11. 稽:拖延,耽误。 12. 王事:指朝廷的事务,国家的公务。 13. 坐听:坐着聆听。 14. 邻舟:相邻的船只。 15. 伊轧:象声词,形容物体摩擦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船桨划水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闻橹声》是一首描绘旅途夜晚的诗,通过对明月、灯火和邻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匆匆旅途中听到的橹声。诗人用“屡督”和“兼程”表现出任务的紧急,以及不敢拖延的态度。而“忽忽”一词则表现了时间流逝之感。在诗的最后,通过“坐听邻舟伊轧声”一句,将视线转向了邻舟,使诗的氛围更加浓厚。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夜景图,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生活中的声音和景象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橹声》是宋代诗人任希夷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辽金时代。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 任希夷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学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都让他深感痛苦。 在创作这首《闻橹声》时,任希夷正身处在一个充满战乱和不平静的世界。他听到船橹声,想起了古人曾说过“船到江心补漏迟”,感慨万千。他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想到了这个时代的苦难,也想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人们在这乱世之中的无奈与期盼,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