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一一
毗蓝园里,活中觅死不可得。
双林树下,死中觅活不可得。
脑后一锥,是活是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毗蓝园内,生活中寻找死亡无法实现;在双林树下,死亡中寻求生存同样无法找到。脑后的那一锥,究竟意味着生存还是死亡呢?
去完善
释义
1. 毗蓝园:佛教传说中的名苑,位于天宫灵鹫山之东,大雄宝殿之西,相传为释迦牟尼说法之处。此处象征禅意浓郁之地。
2. 活中觅死: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超脱死亡之道,喻指追求解脱轮回的禅悟境地。
3. 双林树下:在印度恒河边的一株娑罗树林,传说释迦牟尼在此处涅槃圆寂,“死中觅活”比喻寻求超脱生死之道。
4. 脑后一锥:禅宗用语,意味着当头棒喝,骤醒觉悟。这里是说若能有醍醐灌顶般的顿悟,便能领悟生死之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由释智朋所作,表达了生死之间的一种哲学思考。诗人首先描述了毗蓝园和双林树下的情况,即在这些地点,无论你在生活中寻求死亡还是死亡中寻求生存,都是无法找到的。这里暗示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相互交织的。
接下来,诗人以“脑后一锥”的形象比喻,提出了一个极具哲理的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这种表达手法在禅宗诗歌中颇为常见,目的在于启发读者的觉悟,让他们去探究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一一》是南宋时期诗人释智朋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复杂世界中的处世态度和心境。
在公元12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对较为稳定。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播,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佛门修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释智朋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禅师,他的诗歌作品主要表达了佛教的禅宗思想和人生哲理。
在这个时间段内,释智朋的人生际遇主要体现在他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上。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古刹,参禅问道,并在多年的修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思想。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寓含着深厚的宗教哲理和生活智慧,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与释智朋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是,南宋时期的文人雅士们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在这种氛围下,释智朋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他在诗中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思想,呼吁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综上所述,《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一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释智朋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释智朋诗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