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月夕得友偶集文选古诗句赋感怀一首

标题包含
月夕得友偶集文选古诗句赋感怀一首
人生寄一世,但伤知音稀。 明月何皎皎,游子寒无衣。 客从远方来,携手同车归。 愁多知夜长,各在天一涯。 生平不满百,岁暮一何速。 冠带自相索,何不策高足。 还顾望故乡,冉冉孤生竹。 含意俱未申,谁能为此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又号雪岩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画家和诗人,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宋伯仁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学多才,擅长诗、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命如同寄托在世上,只是忧虑知心人稀少。 明亮的月亮多么皎洁,远方的游子寒冷无衣。 客人从远方来临,共同乘车回归家园。 忧愁太多,深知夜晚漫长,各自分别居于天涯海角。 一生不过数百载,时光流逝如此之快。 衣冠华丽却难以追寻,为何不选择奔跑千里? 回首遥望故乡,犹如孤独生长的竹子逐渐变老。 心中的情感还未完全表达,谁又能明白这歌曲中的深沉呢。
去完善
释义
1. 人生寄一世:寄托,暂时依附。表示人生短暂。 2. 但伤知音稀:只叹息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3. 明月何皎皎:明亮的月亮多么明亮。 4. 游子寒无衣:在外漂泊的人感到寒冷,没有衣服穿。 5. 客从远方来:客人从远方来到。 6. 携手同车归:共同乘车回家。 7. 愁多知夜长:忧愁多的时候才知道夜晚有多长。 8. 各在天一涯:彼此相隔在世界的两个角落。 9. 生平不满百:一生也不满百岁。 10. 岁暮一何速:岁月消逝得多快。 11. 冠带自相索:冠带之人互相请求。 12. 何不策高足:为什么不驾驶快马。 13. 还顾望故乡:回头看自己的故乡。 14. 冉冉孤生竹:缓慢生长的竹子。 15. 含意俱未申:心中的想法还未完全表达出来。 16. 谁能为此曲:谁能理解这种情感。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脍炙人口的古诗句构成,巧妙地将古人对生活的感慨和自身的境遇相结合,浑然天成。首联"人生寄一世,但伤知音稀"展示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无奈,同时揭示了诗人渴求知己的心声。颔联中的"明月何皎皎,游子寒无衣",勾勒出孤独游子的形象,不禁让人想起古人的离愁与思念。颈联"客从远方来,携手同车归"描绘了友人相聚的场景,传达出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 然而,颔联和颈联的对比,恰恰体现出人生的酸甜苦辣。诗人意识到生活的无情,因此有"愁多知夜长,各在天一涯"这样的感慨,揭示出人们身处异地的寂寥与孤独。末联中,"生平不满百,岁暮一何速"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和人生的无常。而"冠带自相索,何不策高足"则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 最后,"还顾望故乡,冉冉孤生竹"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仍然怀念故乡的心情。尾联"含意俱未申,谁能为此曲"既是诗人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虽然饱含伤感之情,却也不乏积极向上的力量,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夕得友偶集文选古诗句赋感怀一首》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宋伯仁之手。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正值金朝南侵、中原沦陷之际。在这段时间里,宋朝的国力衰微,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文人志士多感时忧国,期望恢复中原河山。 宋伯仁在此背景下,通过与朋友一同翻阅古代文选诗集,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了内心的感慨。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富有个性的片段,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在诗中,宋伯仁通过对古人诗词的回顾,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以深沉的情感呼唤着时代的责任担当,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