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
太真欲泣君王羞,一枝帯雨春梢头。
年来乐府不栽种,淡月青烟无处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李隆基尴尬又愧疚,杨玉环泪眼欲滴,这梨花带雨的春景却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人们只能在诗画之间寻找那份曾经的淡雅与唯美了。
去完善
释义
太真: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这里用以比喻梨花的娇嫩柔弱。
君王:这里指的是唐玄宗。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工。这里用来指代音乐的流行程度。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太真欲泣君王羞”起笔,描绘出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梨园赏花、抚琴的情景。这里的“梨花带雨”意味着悲伤,暗示着玄宗与贵妃之间的哀愁。接下来,诗人提到近年来的乐府诗已不再种植梨花,而只能在月光和轻烟的笼罩中找寻梨花之美。诗人借由对梨花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恋以及对乐府诗歌衰落的哀叹。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梨花》这首诗是中国唐朝诗人李新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62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民生凋敝。在这首诗中,李新通过对梨花的描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新,生卒年不详,据考证,他生活在唐玄宗至德宗时期。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和边塞戍楼为主题,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梨花》这首诗中,他以梨花为喻,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那个时代,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新创作了《梨花》这首诗,以此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综上所述,《梨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民生凋敝。在这个时期,李新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通过描绘梨花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