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晴
农夫一饱尝忧迟,十年五旱无已时。
今年陇上消息好,天不靳我食与衣。
黄梅雨了时雨至,三尺稻梗一尺泥。
不忧夏潦忧甲子,阿香忽放雷车归。
白波翠浪雨沾足,已觉抄云先簸粞。
新春入甑供晨炊,吾农自此今无饥。
迩来更说蠲输好,州邑抚我如婴儿。
如今不怨田家苦,但忆诗人歌子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民吃饱忧心慢,十年五次旱灾连绵。
今年田埂消息佳,老天施舍饭衣不停歇。
黄梅时节雨水来,三尺稻田满是泥土。
无须担忧夏日洪水,子媳忽然驾车归来。
雨滴溅起波浪涟漪,云彩翻滚如同筛糠。
新米装入锅中做早餐,农户从此不再挨饿。
近来听说减免赋税好,州县官府关心百姓犹如关爱婴孩。
如今不再抱怨农家之苦,只是怀念诗人为子媳高歌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黄梅:指梅子黄熟的季节,即夏季。
2. 时雨:及时的雨水。
3. 三尺稻梗一尺泥:意思是稻田里的稻秆已经生长到接近地面的高度。
4. 夏潦:夏天的大雨。
5. 甲子:这里指的是农历六十天为一个周期,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6. 阿香:传说中主管雷电的女神。
7. 白波翠浪:形容雨后的江水波浪滚滚的样子。
8. 抄云:意指农民收获庄稼。
9. 簸粞:碾碎稻谷的过程。
10. 新春:指新收成的稻谷。
11. 甑:一种烹饪用具,用于蒸煮食物。
12. 蠲输:减免赋税。
13. 州邑: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市和县。
14. 田家:农民家。
15. 歌子妇:歌颂农民家庭的幸福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咏晴》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田园诗,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生活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全诗如下:
“农夫一饱尝忧迟,十年五旱无已时。今年陇上消息好,天不靳我食与衣。黄梅雨了时雨至,三尺稻梗一尺泥。不忧夏潦忧甲子,阿香忽放雷车归。白波翠浪雨沾足,已觉抄云先簸粞。新春入甑供晨炊,吾农自此今无饥。迩来更说蠲输好,州邑抚我如婴儿。如今不怨田家苦,但忆诗人歌子妇。”
首联和颔联表达了一种久违的喜悦,多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农民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年景。通过描述气候的变化和庄稼的生长状况,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和农民的辛勤劳作。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完全释怀,接着又担忧起洪水等自然灾害。
颈联和尾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他写道,新收获的谷物已经足够供应日常生活所需,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收和扶持农业的措施,使农民的生活得以改善。最后,诗人提到不再去抱怨田家的艰辛,而是将感激之情寄托于诗歌之中,赞美那些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农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晴》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当时袁说友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这个时期,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
袁说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因此在文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然而,他在官场上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曾多次遭到排挤和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关注民生。
这首《咏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晴朗天气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