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著存亭

标题包含
著存亭
驯乌得食常好鸣,灵茅无种还自生。 魂浮魄散莽何极,耿若有见悲难平。 山脉迢迢绣峰住,墓气腾腾缕云去。 鲛人抱宝夜出游,指点今来著亭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世称水心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叶适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驯乌:被驯化的乌鸦。 灵茅:指神奇的天降茅草,比喻天生神物。 魄散:形容心神恍惚的样子。 莽:广袤无边的样子。 绣峰:指锦绣般美丽的山峰。 鲛人:传说中的美人鱼。
去完善
赏析
《著存亭》这首诗通过驯乌、灵茅、鲛人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生动且具有深意的画面。诗人用“驯乌得食常好鸣”比喻人生的顺境,正如驯乌在获得食物时喜欢鸣叫一样,人们在顺心如意之时也常常发出喜悦之声。而“灵茅无种还自生”则暗示了生命的力量,即使遭遇困境,生命仍然能够像灵茅那样自然地生长。接下来的两句“魂浮魄散莽何极,耿若有见悲难平”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命力的顽强,即使面临困厄,灵魂依然坚韧不屈。 诗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山脉迢迢绣峰住,墓气腾腾缕云去”所示,锦绣般的山峰和缭绕的云雾犹如一幅山水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而“鲛人抱宝夜出游,指点今来著亭处”则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元素,描述了神秘的鲛人在夜色中抱着珍宝出现,为这一情境增添了几分奇幻的色彩。 整首诗借物抒怀,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生命力的强大和人生态度的坚定,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和神话的独特见解与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著存亭》是南宋诗人叶适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疾苦。叶适身为士大夫,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深感忧虑,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唤起人们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著存亭》时,叶适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一度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这使得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为民请命的决心。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由于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作品反映民众的痛苦。叶适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了时代的呼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