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曾见示近作赋此赠之
孔门言志二三子,当初独取点而已。
圣人非弃由与求,乐在春风咏沂水。
此意简短几千年,谁欤鼓瑟声其传。
彼其人斯掉冷语,虽在南丰犹不然。
乾坤清气宁有已,一日苍山生浪翠。
玉局仙人喜又悲,云妍月秀无停髓,瓣香在天老英灵。
为公少吐气,云来此山青。
西山百年白樵户,邮筒剥剥溪扉午。
其发何从六一乡,彼美人兮时十五。
更二十五又外堂,小美不识西江路。
何当刻日牢为期,青葱华裾短褐衣。
颠倒底里入推激,蜜柱见跋更迟迟。
吟魄隔泉应破碎,本色终然是家世。
明日采风闻九陛,身曳锦袍长到地,此时南丰大吐气。
吾将拟之三语曰,后苍山,无事莫与俗人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子的学生谈论他们的志向,起初只关注一点而已。
圣人并非舍弃颜渊和冉求,他们在春风中愉快地歌唱如同在沂水边一样。
这样的意境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谁在传播着这种美妙的声音呢?
那些人在旁边说些风凉话,即使在南丰也仍然如此。
天地之间的清气不会消失,一天之内苍山就涌现出了翠绿的波涛。
这使人既喜悦又悲伤,美丽的云彩、明亮的月亮从未停止它们的美丽,就像那些供奉给神仙的香气永远不会消失。
为了公平起见,我要稍稍改变一下我的说法,云雾涌来时这座山变得更为苍翠。
百年的西山住着一位白衣山人,他的信封在午间被撕开。
他是从哪里来到六一乡的?那个美人那时刚满十五岁。
再过了二十五年,这个美人来到了外堂,虽然美貌却不太认识西江路。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约定一个具体的日子呢?身着华丽的衣裳或简单的衣服都可以。
到底应该如何相互激发对方的才华?蜂蜜的香味需要慢慢地品尝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味。
隔着泉水唱出的歌声应该格外动人,真实的风格终究是来自家族传统。
明天我们要去采风的队伍就要向皇帝报告,身着华丽的长袍直至地面,这时候南丰人也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我打算用三句话来形容它:“后来的苍山,没有事情就不要跟普通人说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曾希曾:名字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时代人。
2. 张埴:南宋人,字季长,号南郭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者称他为文清先生。
3. 孔门言志二三子:出自《论语·先进》篇,描述孔子与众弟子谈论各自志向的场景。
4. 点:指孔子的弟子曾点,又称曾皙。他在孔门弟子中以谦虚谨慎著称,曾提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
5. 圣人非弃由与求:这里指的是孔子并非摒弃子路和冉求等人,而是欣赏他们各自独特的才情和志趣。
6. 乐在春风咏沂水:指曾点的志向如同春天的和风一样美好,寓意着理想中的平和生活。
7. 此意简短几千年:形容曾点之志尚简洁明了却流传了几千年。
8. 鼓瑟:弹奏乐器,这里指的是传播美好志趣。
9. 彼其人斯掉冷语:指那些对曾点之志嗤之以鼻的人。
10. 南丰:指宋代著名文人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世人尊称为南丰先生。
11. 乾坤清气宁有已:指天地间美好的气质并不会消失。
12. 苍山生浪翠:形容青山绿水的美景。
13. 玉局仙人:此处可能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因其曾任翰林侍读学士,与玉局山有关。
14. 云妍月秀:指美丽的景色。
15. 老英灵:可能指曾巩或者古代诗人。
16. 少吐气:稍微释放一下胸中郁闷之气。
17. 西山百年白樵户:形容穷苦人家的生活。
18. 邮筒剥剥溪扉午:指邮政投递员在中午时分敲响溪边的门户。
19. 发何从六一乡:指曾巩的文章传播范围甚广。
20. 美人兮时十五: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21. 更二十五又外堂:形容年长者不了解年轻人的志趣。
22. 小美不识西江路:指年轻人对世事缺乏了解。
23. 青葱华裾短褐衣:指衣着朴素的年轻人。
24. 颠倒底里入推激:指深入理解并推广美好的事物。
25. 蜜柱见跋更迟迟:指文章的美妙之处慢慢显现出来。
26. 吟魄隔泉应破碎:形容诗人的才情和精神得以彰显。
27. 本色终然是家世:指真正的才华离不开家族传统的影响。
28. 采风闻九陛:指皇帝的耳目收集民间的信息。
29. 身曳锦袍长到地:形容皇帝圣明,受到人们的敬仰。
30. 南丰大吐气:指曾巩等人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尊重。
31. 三语:指用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复杂的道理。
32. 后苍山:可能是作者的笔名。
33. 莫与俗人言:不要与世俗之人谈论这些高雅之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赠人”,实际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观点。诗人以孔子的弟子为例,表达了对真正的才情和人品的尊重,认为这是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应传承下去的。接着指出,世间有些人会对此冷嘲热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成就。诗中还描绘了天空中的清气如浪花一样涌动,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诗人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无须过多忧虑,因为他们内在的精华是不会停歇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