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贤斋
自从一掺去三千,尺宅抛来喜中年。
每叹圣贤风泯矣,可怜母子日萧然。
悠悠兰老离骚国,渺渺花开阳艳川。
九月不能应十月,挂书一束放翁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那一刻起已过了三千年,幸运的是我尚处中年时光。
常常感叹先贤的风范已然消失,令人惋惜的是母子间日渐疏离。
兰花悠久地生长在这片《离骚》故土,而花朵在阳光下的河川里显得遥远。
九月的菊花无法回应十月的期待,挂书的竹篮在陆游的小舟旁飘荡。
去完善
释义
1. 寄贤斋:题目,意指把书信寄托在书房中。
2. 自从一掺去三千:指得道成仙的故事,“三千”代表广大无边的世界。
3. 尺宅抛来喜中年:意为抛弃狭小的住宅,庆祝进入中年。
4. 每叹圣贤风泯矣:常常感叹贤人的风范已经消失。
5. 可怜母子日萧然:担忧母亲和孩子的生活日渐艰难。
6. 悠悠兰老离骚国:时光悠远,兰花逐渐老去,这里是借指国家的兴衰更替。
7. 渺渺花开阳艳川:远方的鲜花盛开在阳光照耀的河川。
8. 九月不能应十月:形容时间的紧迫,九月的事情还没做完,十月的已经来临。
9. 挂书一束放翁船:用竹筒装上一卷书,挂在放翁船上来表达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感慨。首先,“自从一掺去三千”指的是离开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而“尺宅抛来喜中年”则是描述了在中年时期找到心灵的寄托。接下来两句中,“每叹圣贤风泯矣”传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失望。“可怜母子日萧然”则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情。诗的后两句分别以兰花和阳艳花作为象征,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中的“挂书一束放翁船”,寓意着将知识、智慧传承下去,让它们如同陆游的诗篇一样流传后世。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深刻的哲理,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情厚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贤斋》是南宋诗人张埴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这个时期正值金朝灭亡、蒙古帝国崛起的动荡时期。
在人生际遇方面,张埴曾担任临安府府学教授,后因战乱而辞官回乡。他在归隐期间,潜心研究学问,关注国家时事,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诗《寄贤斋》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对友人书斋的寄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与蒙古帝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激战,南宋政权逐渐衰微。此外,中原地区的民众也因战争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张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贤能之士担当起救国重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