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大儿新安官舍三乐斋

标题包含
题大儿新安官舍三乐斋
吾先圣人徒,游夏同渊源。 孝友与忠信,入道先本根。 下视晋楚富,商歌满乾坤。 一唯了万事,伋轲继师尊。 至今百世后,家法要不烦。 近数高曾来,洁身等玙璠。 当时天下士,白首称曾门。 世掇太常第,自致冕与轩。 养禄到北堂,孝哉无间言。 犹悲鲤庭空,遗恨终自吞。 至我壮无成,浪使岁月奔。 文科始不嗣,媿此朱两轓。 赖汝念祖烈,先登倡诸孙。 寂寥四十载,重拜雨露恩。 吾年独天假,将雏见飞翻。 腼颜幸一洗,积德惭九原。 三年作尉归,横经处侯藩。 孤城山水稠,草木霜不蕃。 官闲身无事,旧书可重繙。 故职在六经,绪业勤讨论。 避堂舍翁媪,齿在发未髠。 不忧俸酸寒,罗列奉晨飧。 公黉沸弦诵,私室合箎埙。 气完万物轻,始验中所存。 结屋将乐此,不换钟鼓喧。 爱汝此乐地,老苍离童昏。 朱金了无慕,况廼纨绮繁。 真趣出自然,盎盎如春温。 名斋怜汝志,可使薄俗敦。 此乐吾家无,诗之劝仍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协,字子献,号云庄,南宋诗人。他是江西南丰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同时代。 曾协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追求文学的热情。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们是祖先的学生,游学问道源自同源。 孝道亲情忠诚守信,做人的基础在于根本。 放眼望去是晋国楚国繁华富足,但追求的是商朝的歌谣充盈天地。 一生致力于了解万事,继承着孔孟之道。 至今已过千年,家族的传统依然存在。 近看祖父辈的人们,他们的品格如同美玉般纯洁。 那个时候天下的士人,白头时也以曾参的门徒自称。 世代都获得高官厚禄,自觉地遵守礼制与仪式。 供养家族直至长辈离世,孝顺之情始终不渝。 可悲鲤庭已空,遗留的遗憾无法弥补。 到我强壮之时还未能成就事业,虚耗了时光。 文学方面的成绩开始中断,惭愧于自己身份的卑微。 幸亏你对祖先的教诲念念不忘,最先鼓励所有的晚辈。 沉寂了四十年,再次感受到了雨露之恩。 上天给予我额外的寿命,看到子孙们茁壮飞翔。 羞愧的心情得到洗涤,积德的愿望已经实现。 从官职卸任三年后回家,准备在诸侯的封地上讲学。 孤城的山水茂密,草木霜冻却不繁荣。 官场清闲无事,可以重新翻阅旧书。 以往的职业在六经之中,努力研究祖先的事业。 避免了讲堂上翁老的争执,头发还未白。 不怕薪俸微薄,供全家早餐足矣。 公开的学校里书声琅琅,私人住处琴瑟和谐。 保持完整的德行,万物也会变得轻松。 这个环境中体现了真实的自我,不需要改变环境的喧闹。 喜欢你的这乐土,可以让我脱离老态和稚气。 对金子美女没有羡慕之心,更不会去追求华丽繁复。 真正的乐趣源于自然,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以你的名义命名的书房是对你的期待,可以使庸俗的人得到鼓舞。 这种乐趣在我的家庭里没有,写诗是为了相互鼓励。
去完善
释义
1. 先圣:指孔子。 2. 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3. 本根:根本。 4. 商歌:商朝的歌谣。 5. 乾坤:天地。 6. 一唯了万事:一切事情都听老师的教诲。 7. 伋轲: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和孟轲。 8. 家法:家族的家规。 9. 高曾:指祖父辈。 10. 玙璠:美玉,比喻美德。 11. 白首:白头,指老年。 12. 太常:官职名称,主管礼乐。 13. 冕与轩:指高官的车马。 14. 北堂:古代对母亲的称呼。 15. 鲤庭:孔子的儿子孔鲤受教于庭前。 16. 文科:文治科。 17. 朱两轓:红色的车辆。 18. 赖汝念祖烈:依赖你们继承祖先的伟业。 19. 将雏:带着小孩。 20. 腼颜:羞愧。 21. 侯藩:诸侯王。 22. 霜不蕃:草木没有旺盛的生长。 23. 弦诵:读书声。 24. 箎埙:两种乐器。 25. 老苍:老人。 26. 薄俗:风俗淡薄。
去完善
赏析
《题大儿新安官舍三乐斋》是宋代诗人曾协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以祖父的教诲、家族的荣光和个人的抱负为主题,描述了一个书香世家的传承与发展。 开篇诗人提到自己家族的光荣传统,通过游夏两位圣人强调孝道、友爱、忠诚和信实作为家族道统的根本。接着诗人以晋楚地区的富饶为背景,赞美商朝时期道德观念的传承,以及周朝文化的影响。同时指出孔孟师徒后继有人,为百世之后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人通过对家族的赞扬,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成就。而诗歌的核心在于阐述他对自己家族教育方式的理解。这种教育注重德育为先,主张清廉自律,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接着诗人以自身为例,感叹自己年轻时不求上进,浪费时光,未能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然而幸运的是,他的儿子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品质,为家族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这使得诗人感到无比欣慰,重新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随后诗人描绘了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子孙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勤学经典。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品德、有才干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诗人用“此乐吾家无,诗之劝仍昆”作为结语,表达了对自己家族的期许和对子孙后代的期待。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家族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诗人曾协在新安任县令期间。当时南宋王朝已经衰败,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协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 曾协(1185-1245)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诗人,字子和,号白云居士。他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才学出众,但因科举失利,未能进入官场。直到晚年,他才在新安任县令。虽然职位卑微,但他始终坚守清廉、爱民的为官原则,深受百姓爱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在大儿新安官舍的三乐斋里,诗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他希望通过这个诗来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和豁达。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曾协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努力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