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至

标题包含
冬至
黄钟应律好风吹,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日长至,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琯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082年-约1135年),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朱淑真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婚前和婚后。在婚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黄钟应和着优美的旋律,感受这宜人的春风;阴阳轮转,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阳光下,向日葵的影子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象征着白昼渐长;梅花在小寒时节,早早地绽放出美丽的姿态。新年即将来临,八位神仙正忙于庆祝节日;节气表的指针轻轻跳动,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岸边的老柳,已经迫不及待地迎接了腊月的到来;它们努力伸展着枝杈,期待再次领引春天的脚步。
去完善
释义
1. 黄钟:古代十二乐律之一。应律:符合节令。 2. 阴伏阳升:阴气减退,阳气上升。淑气:温和之气。 3. 葵:葵菜,又称冬葵。影便移:指太阳移动。 4.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之后。 5. 八神:神话中的八个神仙。表日:表明日期。占和岁:占卜求得平安的年景。 6. 六琯:古代的竹管乐器。飞葭:飘动的芦花。 7. 岸旁:岸边。迎腊:迎接腊月。 8. 参差:高低不齐。领春:引领春天。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冬至》为题,抒发了阴阳交替、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赞美了黄钟、葵花、梅花等自然界生灵在冬至时的美丽景象。 首句“黄钟应律好风吹”中,黄钟为古代乐器之一,代表着音律中的和谐与均衡,“应律”则意味着节气中的冬至到来。此句寓意了冬至时节的宜人气候,预示着阳气上升、阴气消退的征兆。 接下来的两句“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日长至”,描绘了冬至时阳光直射角度的增大使得白昼渐长,葵花向阳生长的场景。“日长至”意味着日照时间最长的时刻,象征万物生长的旺盛势头。 第三联“梅花先趁小寒开”则形象地描绘了梅花凌寒独开的特性,表达了季节更替的脚步并没有被寒冷的气温所影响。诗句以梅花的坚韧形象呼应了冬至时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八神表日占和岁”和第五句“六琯飞葭动细灰”则表达了作者对古时候测量冬至的占卜方法的理解。通过观察八神变化和利用六琯浮灰等细节来预测一年的收成好坏,传达了古人对农耕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末句“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再次回到自然景观的描绘上,展现了河边柳树在冬至后的成长状态,体现了春天的脚步已经悄然临近,象征着万物复苏的力量。 综上,诗人通过对冬至时阴阳交合、葵梅竞放、八神六琯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爱与崇尚。在韵律优美、意境悠远的诗句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那逐渐温暖的冬日暖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这首诗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所作。朱淑真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然而,她的人生并不如意,婚姻不幸,生活坎坷。她的诗歌作品大多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朱淑真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她在《冬至》这首诗中,通过对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她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在《冬至》一诗中,朱淑真写道:“今年冬至夜偏长,何事滂沱泪数行?”这里的“今年冬至夜偏长”,一方面揭示了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何事滂沱泪数行?”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悲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朱淑真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