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
兰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
野人坐官曹,兹意极不浅。
西窗蔽斜日,松钗架春晚。
墙阴莳花木,憔悴根日损。
植此山谷香,坐与前事反。
扶疏可纫佩,心绪端有本。
芽生仅盈坛,高风成九畹。
群芳颜色好,祇自夸园苑。
何如淡嚼蜡,草莽曾谁混。
对我静无言,忘形如苯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兰花生长在树林间,清香弥漫令人神往。
隐居山野的我公务在身,这种心情实在难以言表。
西窗遮住了夕阳,松树枝头挂满春天的新叶。
墙角种植的花木,日渐凋零令人伤感。
种下一株山谷里的香草,回忆起过往的岁月。
绿叶婆娑可供佩戴,心情安定源于根本。
嫩芽生长仅有盈寸,高洁的品质成就九畹。
群芳争艳虽美,却只在花园中自得。
如何品尝平淡的生活,草莽之间有谁理解?
面对兰花静静无言,忘我之时心如止水。
去完善
释义
1. 林樾:树林之间。
2. 野人:乡野之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3. 官曹: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
4. 西窗:西边的窗户。
5. 蔽斜日:遮挡住夕阳。
6. 松钗:松树的枝叶。
7. 墙阴:围墙的阴影下。
8. 莳:种植。
9. 憔悴:形容草木枯萎凋零的样子。
10. 根日损:根部日渐受损。
11. 山谷香:指兰花生长在谷地中散发出的香气。
12. 前事反:与过去的情况相反。
13. 扶疏:指植物生长繁茂。
14. 纫佩:将兰草编织成佩饰。
15. 心绪端有本:内心有坚定的信念。
16. 芽生:指兰花的嫩芽。
17. 盈坛:充满整个花坛。
18. 高风:高尚的风范。
19. 九畹:比喻兰花生长的范围广大。
20. 群芳颜色好:指其他花卉艳丽夺目。
21. 祇自:只知。
22. 淡嚼蜡:比喻淡然无味的生活。
23. 草莽:草丛。
24. 曾谁混:曾经与谁混淆。
25. 忘形:忘记自己的身份。
26. 苯䔿:古书中的一种草本植物,这里代指兰花。
去完善
赏析
《种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内心对于兰花的独特情感和理解。诗的开头以“兰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起笔,展现出了兰花生长在树林之中,其清香在幽深的地方显得格外浓厚。接下来的诗句“野人坐官曹,兹意极不浅”,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官场,但内心对于兰花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却并未减少。
紧接着的“西窗蔽斜日,松钗架春晚。墙阴莳花木,憔悴根日损。植此山谷香,坐与前事反。”,则具体描绘了诗人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种植兰花的:在傍晚时分,西窗遮住了斜阳,松树的枝条架起了春天的气息;而在墙的阴影下,诗人种植的草木渐渐凋零,唯有兰花依然散发着山谷的香气。
随后的“扶疏可纫佩,心绪端有本。芽生仅盈坛,高风成九畹。群芳颜色好,祇自夸园苑。何如淡嚼蜡,草莽曾谁混。”,则集中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兰花的枝叶可以制成香包,其香气让人心绪安宁;尽管它仅长满了一个小坛子,但却形成了高尚的品质。即使是花园里的其他鲜花,也都只能在各自的花圃里自吹自擂,相比之下,兰花更显得高雅、超尘脱俗。
最后的“对我静无言,忘形如苯䔿。”两句,更是将兰花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它静静地陪伴在诗人的身边,不需要任何言语,就能让人忘却尘世纷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首诗以兰花为主题,既写出了兰花的品质和特点,又传达出诗人对兰花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种兰》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初期,也就是南宋初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个人生活方面,薛季宣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转向学术研究,致力于经史子集的研究,并与当时著名学者如朱熹等人交往密切。他的诗歌创作多源于现实生活体验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在那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领土被金人占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纷纷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薛季宣的这首《种兰》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