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歌
拄杖子,最超绝。
到头到尾黑鳞皴,凛凛风生坚似铁。
同我行,共我歇。
恣纵横,任拖拽。
搅动碧潭龙,打落天边月。
有时拄到千峰顶,千峰万峰俱迸裂。
有时撺入荒草中,潜藏影迹难分别。
芭蕉有屈无人雪,大随提起重漏泄。
而今老大懒扶持,信手拗来成两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拐杖啊,最独特。从头到脚都是黑色鳞片,坚固如铁抵挡凛冽寒风。与我同行,一起休息。随意摆动,任凭拖拽。搅动深潭中的蛟龙,惊落天空的明月。有时拄着它攀登千峰之巅,群山峻岭都因之破裂。有时又隐藏于荒草之中,踪迹难寻。芭蕉丛中有曲折的路径,大随路提起的时候泄露了秘密。如今我已经老迈,懒得再依赖它,随手一掰就成了两段。
去完善
释义
1. "拄杖":意指拐杖,老年人或病后行走困难的人用以支撑身体的工具。
2. "超绝":超过其他,无与伦比。
3. "到头到尾":从头到尾,完整无缺。
4. "黑鳞皴":指拄杖表面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的粗糙纹理。
5. "凛凛":寒冷的样子,此处形容拄杖坚硬如铁。
6. "行":走,行走。
7. "歇":休息,暂停。
8. "恣纵横,任拖拽":形容拄杖结实耐用,可以随意使用而不易损坏。
9. "搅动":翻动,搅扰。
10. "碧潭":青绿色的深潭。
11. "龙":传说中的神物,此处象征强大的力量。
12. "打落":击落,指月亮被拄杖击落的景象。
13. "千峰顶":众多山峰的顶部。
14. "迸裂":破裂,碎裂。
15. "撺入":投入,进入。
16. "荒草":杂草丛生的地方。
17. "潜藏影迹":隐藏行踪。
18. "芭蕉":一种大型的热带草本植物,这里代指拄杖。
19. "有屈无人雪":表达拄杖的高贵品质与价值。
20. "大随":唐代高僧,这里表示作者以大随为尊。
21. "提起重漏泄":指拄杖的秘密被揭示出来。
22. "老大":年老的,这里指拄杖已经破旧不堪。
23. "懒扶持":懒得去扶持,表达作者对拄杖的无奈情绪。
24. "信手拗来":随便一掰,形容拄杖已经破败不堪。
25. "成两橛":断裂成两段,形容拄杖破损的严重程度。
去完善
赏析
《拄杖歌》这首诗描绘了释梵琮对拄杖子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拄杖子生命和个性,使其成为诗中的主人公。从“到头到尾黑鳞皴”和“凛凛风生坚似铁”两句来看,诗人强调拄杖子的坚固耐用,以及其在风雨中依然挺立的坚毅品质。
紧接着的“同我行,共我歇。恣纵横,任拖拽。”则展现了拄杖子与诗人如影随形的亲密关系,无论是行走还是休息,它始终陪伴在旁,毫无怨言。而“搅动碧潭龙,打落天边月。”两句则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拄杖子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仿佛它能撼动天地,无往不胜。
在接下来的“有时拄到千峰顶,千峰万峰俱迸裂。”两句,诗人通过夸张的想象展示了拄杖子与他一起攀登险峰的过程,仿佛靠着这根拄杖,便能征服一切艰难险阻。同时,“有时撺入荒草中,潜藏影迹难分别。”两句则描绘了拄杖子在荒草丛生的环境中也能发挥作用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的特点。
而后半部分的“芭蕉有屈无人雪,大随提起重漏泄。”则是诗人对拄杖子的赞美之词,认为其品质堪比芭蕉树的弯曲不屈,却又比大随的坚硬度更高。最后的“而今老大懒扶持,信手拗来成两橛。”两句则是诗人自述年老体衰,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依靠拄杖子辅助自己,只能随意将它拗成两段,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拄杖子的深深眷恋。
总之,《拄杖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出拄杖子的特质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拄杖歌》是南宋高僧释梵琮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末年。
在释梵琮生活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受到了严重打击。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南宋建立后,国家一直处于金兵的威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遁入空门,寻求心灵慰藉。释梵琮作为一位高僧,他的人生际遇也与此密切相关。他在庙宇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以弘法为己任,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感悟。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南宋政权与金国和谈,达成了暂时的和平;经济上,由于战争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所衰退,商业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上,文学、艺术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辛弃疾的词、马远的山水画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梵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