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菜
根尘脱落超诸有,岂与寻常种草同。
塞断衲僧三寸舌,横身钵里展神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根尘脱落超诸有,岂与寻常种草同。塞断衲僧三寸舌,横身钵里展神通。”
译文:“舍弃世俗纷争,超越平凡生活,岂能与普通事物相提并论?停止喋喋不休的争论,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现非凡的能力。”
去完善
释义
1. 根尘:佛教术语,指的是感官和外在世界的信息来源,如眼、耳、鼻、舌、身体等五种感觉器官及外在环境。这里是指修行者的内心和外缘。
2. 脱落:断绝,脱离。这里指超越世间的欲望和困扰。
3. 诸有:佛教用语,表示众生所住的生死世界,这里指世俗世界。
4. 寻常:普通,平常。
5. 种草:指普通的草木,这里比喻平凡的众生。
6. 塞断:堵塞,阻止。
7. 衲僧:指僧人,这里特指那些不了解佛法真谛的僧人。
8. 三寸舌:指说话,这里指的是试图辩解或反驳的言论。
9. 横身:全身心地投入,毫无保留地去做某事。
10. 钵里:指化缘用的食钵。
11. 神通:指神奇的力量,这里指通过禅修获得的精神力量。
去完善
赏析
《罗汉菜》是唐代诗僧释梵琮的一首描绘禅宗修行心境的诗歌。首句“根尘脱落超诸有”意味着彻底摆脱了世俗杂念,超脱了生死轮回,达到了空灵宁静的心境。这种境界与平常人的心境大相径庭,如同草和罗汉菜的差异。第二句“岂与寻常种草同”以草木为喻,突显出修行者已远离世俗纷扰,与普通众生的渺小差别。
接下来的两句“塞断衲僧三寸舌,横身钵里展神通”,表达了诗人认为诵经、参禅等手段并非解脱之路,真正的觉悟在于内心澄澈。正如佛家所言:“止观双运”,内心保持宁静的同时,思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看似矛盾却和谐的结合,恰如诗人所说:“塞断衲僧三寸舌”,停止了无谓的口舌之争;而后又以“横身钵里展神通”来描述摆脱困扰,智慧通天,展现出内心超越世俗的无尽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汉菜》是宋代诗人释梵琮的一首描绘罗汉形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艺术也达到了高峰。
释梵琮作为一位高僧,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地游历、讲经,与文人墨客交游甚广。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对罗汉形象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而创作了这首描绘罗汉形象的诗歌。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释梵琮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作反映了禅宗哲学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罗汉形象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