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雪晴送王宁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室山中的山峰各具特色,其中一座山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另一座则覆盖着白雪。隔着城市,半山腰的青松连接在一起,呈现出素雅的景色,仿佛有千万重的青色。沿途的风景让人难以言喻,白云将要散去,显得有些难以形容。我与行人们一起欣赏这幽静的美景,然而北风吹来,让人感到寒冷。在分别的时候,我们站在浮桥上,抬头远望南边的山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少室:少室山,位于河南登封县北,是嵩山的一部分。2. 众峰:指少室山诸峰。3. 一峰晴见一峰雪:形容山峰的多样性和气候变化。4. 隔城半山:指距离城市不远的山脉。5. 青松:松树,此处指松树与雪景相映成趣。6. 素色峨峨:形容山色的洁白和巍峨。7. 过景:经过的景象。8. 不可道:无法用言语表达。9. 白云欲尽:形容云层逐渐散开。10. 难为容:难以描绘其美丽。11. 行人:诗人自称。12. 幽境:指宁静优美的环境。13. 北风:指冬季寒冷的风。14. 切切:形容风声尖锐。15. 浮桥:指河面上的桥梁。16. 驻马:停驻马匹。17. 试望:试着眺望。18. 南山岭:指远处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雪后少室山景色的诗,诗人以生花妙笔将少室山的美丽雪景呈现得栩栩如生。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室山那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的美丽景象。接下来,诗人又以"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的诗句,描绘了少室山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苍翠挺拔的青松。这样的景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诗人还通过"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的诗句,表达了少室山景色的神秘与深邃。这里的"过景斜临"和"白云欲尽"都形象地描绘了少室山的云雾变化,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难为容"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感慨。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又以"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的诗句,表达了与友人一起欣赏少室山美景的喜悦心情。这里的"玩幽境"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山间漫步、欣赏美景的情景,让人感到温馨而又愉快。而"北风切切吹衣冷"则表达了诗人在寒冷的北风中依然兴致盎然地欣赏美景的决心与毅力。
最后,诗人以"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的诗句,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留恋之情。这里的"惜别浮桥驻马时"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时刻,而"举头试望南山岭"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整首诗既有美丽的风景描写,又有深厚的友情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少室雪晴送王宁》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
在开元年间,李颀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游学长安,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杜甫、高适等,并积极参与文学活动。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挫败。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开元盛世,政治开明,国力鼎盛,使得文人士子们有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然而,与此同时,社会的等级观念依然十分严格,士人阶层对仕途的追求依然狂热,这使得许多像李颀这样的有才之士在官场受挫。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颀创作了这首《少室雪晴送王宁》。通过描绘雪后初晴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真挚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子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