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之徒
堂堂王夫子,实为乡曲英。
十年游太学,冬雪而秋萤。
南宫掇异等,四海驰俊声。
未展霄汉志,忧患遽所丁。
自言程之徒,高论何峥嵘。
彬彬媚学子,鼓箧称诸生。
何必骛时文,但贵存其诚。
道义苟内充,爵禄必尔缨。
吾师昔如斯,草泽膺弓旌。
劝讲迩英阁,探颐多研精。
祝李乐其说,谈辨惟纵横。
仲子颇守常,归来自穷经。
一日贤诏下,折桂何芳馨。
先生遂荐之,横经阖闾城。
又欲荐祝子,可方古岩耕。
宜从布衣起,知足平搀抢。
贵公问其人,科举颇所更。
答言彼材豪,不肯循度程。
贵公闻之笑,何以取官荣。
推毂既未效,鼓枻归洞庭。
先生跻禁从,仲子亦飞腾。
召对趋九陛,一言帝心倾。
亟命迁京秩,训词人所惊。
庶可共学者,品题自师评。
李子独不偶,沿流出舒荆。
游谒公卿间,落寞无所成。
迩来贫且病,屏迹居四明。
自言已膏肓,无以保性灵。
我嗟师友义,此道久凋零。
寄言后学者,中庸当力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贵的王老师,你是乡野之中的杰出人物。你在太学里度过了十年的时间,就像冬天的白雪和秋天的萤火虫一样熠熠生辉。在南宫中考得了优秀的成绩,你的名声传遍了四海。然而还未展示凌云壮志,就遭遇了无妄之灾。你说自己是程门弟子,高论滔滔不绝。你教的学生都很有礼貌,你打开了学问的大门。
不必追求时髦的文章,只注重真诚。只要内心充满道义,自然会有爵禄找上门来。曾经你的老师就是这样,他在草泽之间获得了皇帝的赞赏。他在迩英阁中给皇帝讲解经书,讨论问题,研究深奥的知识。你的老师是如此的快乐,他用纵横的方式谈论知识,而你却十分守旧,回归到了经典的探究。
有一天皇帝的诏书下来,你应该十分清香,你的老师推荐你去吴市。他还想推荐祝子,让他能和古代的隐士相比。应该从平民做起,知足常乐。
权贵问你经历了多少次的科举,你回答说你有天赋却不愿意遵循常规。权贵听了笑着说,你这样怎么可能获得官职呢?最后推荐没有成功,你就回到了洞庭湖。你的老师成为了朝廷的要员,你也得以飞黄腾达。你们一同被召见,你们的意见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赶快提升你们的官职,你们的教诲令人惊叹。可以一起学习的人,都由老师亲自评价。只有李子没有得到好运,他就像沿着溪流生长的树木,他的旅程充满了曲折。他在公卿中游历,却没有什么成就。
最近他又贫穷又有病,他就隐居在了四明山。他说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法保护自己的心灵。我感叹老师和朋友的道义,这种道义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实践了。我希望后来的学生能够实践中庸之道。
去完善
释义
1. 堂:高大;2. 王夫子:对老师的尊称,此处指该诗作者的老师;3. 乡曲英:形容老师虽然是乡村地区的人物,但有很高的才能;4.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此处喻指学问渊博;5. 南宫:尚书省,主管官员选拔;6. 掇异等:选拔为特别优秀的人才;7. 俊声:美好的名声;8. 霄汉志:比喻远大的志向;9. 忧患:指遇到的不幸和灾难;10. 遽所丁:突然出现;11. 程之徒: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生;12. 高论:高深的议论;13. 峥嵘:形容不凡;14. 彬彬:形容有礼貌的样子;15. 媚学子:喜爱学生;16. 鼓箧:读书学习;17. 诸生:学生们;18. 骛时文:追求当时的流行文体;19. 但贵存其诚:只需保持真诚的态度;20. 道义:道德和正义;21. 内充:内心充满;22. 爵禄:官职和俸禄;23. 尔缨:你的荣耀;24. 草泽膺弓旌:隐喻受到皇帝赏识;25. 劝讲:向皇帝建议;26. 迩英阁:唐朝宫殿中的一个学术机构;27. 探颐:探索深奥的道理;28. 多研精:深入研究各种问题;29. 祝李:诗人的一位朋友;30. 乐其说:喜欢他的观点;31. 谈辨:辩论技巧;32. 纵横:游刃有余;33. 仲子:诗人的另一位朋友;34. 守常:遵守常规;35. 穷经:研究经典;36. 贤诏:皇帝的诏书;37. 折桂:获得荣誉;38. 芳馨:美好;39. 荐之:推荐他人;40. 横经阖闾城:在阖闾城中教书;41. 可方古岩耕:可以与古代的隐士相比;42. 宜从布衣起:应从平民阶层开始;43. 知足平搀抢:知足不争名利;44. 贵公:地位显要的人;45. 科举: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46. 度程:规定的行为准则;47. 推毂:举荐人才;48. 鼓枻:划船;49. 洞庭:湖南的洞庭湖;50. 跻禁从:升任高级的文官职位;51. 九陛:皇宫中的九个台阶;52. 一言帝心倾:一句话就让皇帝信服;53. 亟命迁京秩:立刻被任命到更高的职位;54. 训词人所惊:教诲的话语让人惊讶;55. 庶可:可能;56. 共学者:共同学习的同伴;57. 品题:评价;58. 自师评:由老师来评价;59. 李子:诗人的另一位朋友;60. 不偶:不成功;61. 沿流:顺着水流;62. 舒荆:进入荆州地界;63. 游谒:拜访;64. 落寞:失意;65. 贫且病:贫困加上生病;66. 屏迹:隐居;67. 四明:今浙江宁波一带;68. 膏肓:疾病的根源;69. 性灵:精神;70. 我嗟:我感叹;71. 师友义:师生的情谊;72. 中庸:儒家的道德观念,主张凡事求平衡;73. 当力行:应当努力实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老师与学生的诗歌。诗中首先描述了老师王夫子的才华横溢,尽管他的出身并非显赫,却凭借自己的才学在太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传遍了四海。然而命运却不遂人愿,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荣誉。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我,毫不气馁地传道授业解惑。
接下来,诗人笔锋转向一位名叫程之徒的学生。他在老师的教诲下,学识渊博,言论卓越。他对学问的专注和真诚,使得他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程之徒深知,真正的学问并不在于追求功名,而在于内心的道德修养。所以,他以勤奋好学的态度,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这位学生的期望和祝愿。他希望程之徒能够继承和发扬老师的教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同时,他也希望程之徒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最后,诗人以自己为例,强调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学问的追求,希望后学者能从中汲取力量,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学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程之徒》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李正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程门立雪典故的感慨以及对师道的尊崇。李正民生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宣和四年(1120年),其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政治变迁和文化发展。
在创作《程之徒》时,正值李正民晚年时期,此时他已离官场,在家乡闲居。在这个阶段,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当时,北宋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师道,尊敬师长,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氛围为李正民创作《程之徒》提供了社会背景。
此外,李正民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士人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个人理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士人阶层的道德观念逐渐沦丧。李正民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此深感痛心。在这首诗中,他以程门立雪的故事为例,表达对尊师重道的呼唤和对道德品质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