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士诗
一叶扁舟一席风,梦回已听景阳钟。
夺袍有意趋文阵,鼓箧无言拙笔锋。
好把犂锄傍东郭,难陪衿佩集西雝。
只缘未富三冬学,饮墨何须见愠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艘小船上,伴随着微风,我在梦中回到了那个时代,聆听着景阳钟声。
为了争夺袍服,我有意加入文学队伍,然而我的笨拙和沉默使我在书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最好是在东郭先生旁边拿起犁耙,而不是陪伴那些衣冠楚楚的人聚集在西雍之地。
只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三冬学识,所以我没有必要因为喝墨水而感到羞愧或愤怒。
去完善
释义
1. 一叶扁舟一席风:扁舟,指小船;席风,坐在船上随风飘荡的意思。这句是说,乘着一艘小船,在水上轻快地漂浮前行。
2. 梦回已听景阳钟:梦醒之后,听到景阳钟声响起。景阳钟,是古代南京景阳楼上的一种报时器具,这里用来象征清晨。
3. 夺袍有意趋文阵:夺袍,比喻争取功名;文阵,文学领域的竞争场合。这句话表示想要取得功名而在文学领域努力。
4. 鼓箧无言拙笔锋:鼓箧,敲击书箱,表示刻苦学习;拙笔锋,意指自己笔力不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才能不太自信的心态。
5. 好把犂锄傍东郭:犂锄,农具;东郭,方位词,东边。这句是说,情愿在东边的田野里辛勤耕作。
6. 难陪衿佩集西雝:衿佩,代指官员或文人;西雝,古代称学堂为“西雝”,这里也用来比喻文学集会场所。这句表达了作者认为自己在文学成就上难以达到其他文人的高度。
7. 只缘未富三冬学:只因为学识还不够丰富。三冬学,冬天的三个月,古人多在冬天闭门读书,所以用“三冬学”来形容学识的积累。
8. 饮墨何须见愠容:饮墨,形容勤奋学习;愠容,不悦的神情。这句话表示努力学习,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心生怨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正民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才情和执着追求。首句“一叶扁舟一席风”以形象的画面展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漂泊感,同时以梦为引子,表达出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接下来“梦回已听景阳钟”则揭示了诗人心中那种挥之不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梦境表达对文学事业的坚守。
“夺袍有意趋文阵”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施展才华的豪情壮志。而“鼓箧无言拙笔锋”则流露出诗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无奈,展现了他谦逊、诚实的品质。
“好把犂锄傍东郭,难陪衿佩集西雝。”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既要务实从事农耕,又要发挥自己的文学专长的心态矛盾。作者在劳动中寻求生活的真谛,同时也坚持梦想,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最后两句“只缘未富三冬学,饮墨何须见愠容。”则是诗人对自己学识不足的自嘲和自我鼓励,表达了虽暂时未能成功但会继续努力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秀士诗》是南宋诗人李正民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正值宋朝南渡后的政局动荡时期。当时,北方领土被金国侵占,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李正民作为一名文人墨客,感受到了国家危亡的危机。他凭借自己的才情,创作了许多抒怀言志的诗篇。这首《秀士诗》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李正民以秀士自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他以“风吹百草折”的形象比喻了国家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作为文人应尽的职责。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够留下足迹的愿望。
去完善